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是引导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思想根基、实现全面发展的“第一课”。福州大学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密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与成长成才规律,将新生入学教育置于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先导性地位进行系统谋划。学校通过创新教育模式,着力构建了融合“全周期引航、全要素育人、全场景浸润、全领域协同”的入学教育新范式,为培养具有深厚家国情怀、卓越创新能力和扎实实践本领的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思想基础。
一、布好“先手局”,构建“全周期”育人体系
打破时空局限,坚持谋划在前、布局在先,将新生入学教育周期从“迎新周”延伸至“一年级”整个阶段,构建了“入校前—军训周—教育月—一年级”的全链条式育人机制。一是端口前移,让入学教育“先声夺人”。充分利用新生报到前两个月的“教育黄金期”,将新生安全教育“端口前移”,通过开发“平安福大”线上学习平台,内容涵盖常规校园安全、实验室专题安全、防范电信诈骗等关键知识,为新生送上“安全第一课”,帮助新生提前树立安全意识。依托“小福”“福大学工”“青春福大”等微信公众号,打造学工网、福大易班、学生网络发展中心等新媒体矩阵,定期推送校情介绍、专业导读和优秀学长学姐风采展等系列推文,让新生在踏入校门前,就对大学和学校有了初步认知。二是深度导航,让入学教育“入脑入心”。新生报到后,学校以“筑梦福大、遇见福大、求知福大、成长福大”为四大主题,系统规划了“两个阶段推进、五个模块实施、十个专题落地”的新生入学集中教育方案。整合全校资源,聚焦价值引领与爱国主义教育、爱校荣校与习惯养成教育、学风建设与专业思想教育、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核心内容,开展各类新生入学教育讲座、辅导报告300多场。学校党政领导、专业导师、班主任和辅导员等深入迎新报到点、学生社区和宿舍,开展“进社区、进班级、进宿舍”等“三进”活动;全校处级以上干部下沉到所在联系社区和楼栋,与新生面对面谈心谈话,及时了解思想动态,回应学生关切。这种全员联动的模式,织密了协同育人的网络,让新生在第一时间感受到学校的温暖与关怀。三是持续赋能,让新生入学教育“久久为功”。入学教育并非“一阵风”,而是一场贯穿大一整个学年的“长跑”。学校全面实施“一年级暨新生导行计划”,将其作为加强新生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和日常管理的长久举措。该计划涵盖适应教育、规范教育、凝聚教育、人生规划教育等多个方面,分培养层次、分类别、分阶段推进新生工作。本科生围绕“夯实基础—专业探索—综合提升”三个阶段实现学涯发展,研究生则遵循“科研启蒙—科研训练—学术竞赛”的路径开展全程式学术训练。通过定期组织“1+N”主题班会、实施学业导师“一对一”辅导、开展生涯规划工作坊等方式,持续为新生成长赋能。创建“思想理论、道德品质、心理健康、学业指导”等多位一体育人体系,实现了线上线下、理论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新生描绘出一份清晰的“成长地图”,有效巩固和深化了入学教育的成果,真正实现了伴随学生一路成长。
二、打好“主动仗”,深化“全要素”价值引领
聚焦理想信念、校史传承与科研启蒙,推动新生入学教育走深走实,引导学生系好人生的“三粒扣子”。一是系好“听党话、跟党走”第一粒扣子。深入开展“青年大学习”领航计划主题教育,组织新生参加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马克思主义能够给予我们什么”主题征文和演讲比赛等品牌活动,针对新生开展“红帆先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计划,引导新生在思辨与实践中感悟真理的力量,成效明显,斩获第十季福建省高校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总决赛冠军,红帆班先后获评“福建省红色文化弘扬基地”“福建省新时代学校百优温暖集体”等荣誉。同时,通过邀请校内外党政领导、专家学者为新生讲授入党启蒙课,开展主题党日活动,激发新生的政治热情,引导新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从入学之初就树立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二是系好“知校、爱校”第一粒扣子。学校将卢嘉锡教育馆和校史馆等教育场馆打造为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和“实景课堂”。卢嘉锡教育馆作为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通过丰富的实物、图文和多媒体形式,生动展示了卢嘉锡先生等老一辈科学家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和爱国奉献的崇高品格。新生们在这里驻足沉思,通过讲解员的生动讲述,跨越时空与先贤对话,深刻感悟“嘉锡精神”的内涵。化学学院等院系还特别邀请退休老教授在馆内为新生上“校史第一课”,讲述福大艰苦创业的故事。此外,学校创新形式,将校史教育融入新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诸如“晚安福大”环校跑活动,路线串联起校园内的“三种精神”雕塑广场等地标;“校史灯谜”趣味竞猜,将校史知识点化为有趣的谜题。据统计,此类特色活动多达30余项,累计参与超1万余人次,极大地增强了校史校情育人的吸引力和实效性。三是系好“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第一粒扣子。学校举办“嘉锡讲坛”等高端学术平台,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顶尖学者、青年才俊为新生举办讲座717余场,分享前沿科技动态与科研心路历程,点燃新生的科研热情。针对研究生新生,学校精心策划研究生学术科技文化节,开展“求真问道”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涵盖思想引航系列讲座、创新大赛成果展、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月等11项内容,贯穿整个新生学年。学校还将科学家精神的弘扬与艺术创作相结合,引导学生原创了话剧《嘉木留芳》、情景剧《马兰花魂》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生动诠释了科学家精神的时代内涵,让新生在艺术熏陶中坚定科技报国的志向。
三、用好“组合拳”,打造“全场景”育人矩阵
积极推动教育方式立体融合,着力打造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的“全场景”育人矩阵,切实提升育人实效。一是打好课程建设“组合拳”。学校精心做好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设计,线上依托易班平台打造“云端课堂”,开发10个标准化课程模块,新生学习率达100%;线下创新“五个一”实践体系,一次校史馆参观、一场名师对话、一次实验室体验、一日劳动实践、一趟企业研学,累计开展活动30余场。通过“虚实”结合,让教育既有“屏对屏”的便捷,更有“面对面”的温度。二是打好情感融入“组合拳”。学校坚持从细微处融入真情实感,切实增强教育的感染力与亲和力。通过开展“温暖集体,爱在福大”主题教育,分类培育200项温暖集体项目,并编印首批温暖案例集,用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传递感动,营造温暖相伴的成长氛围。连续12年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拜师礼、开耕节、端午包粽子、冬至包汤圆等师生共融活动;连续3年组织学生社区“大福”文化节、“大学生健康上网节”等系列活动,让仪式教育在细微处见温度。三是打好“过程评价”组合拳。学校建立全过程评价体系,组织新生入学教育考试,重点考察校情校史、校级校规、学术规范等核心内容,并将实践活动表现纳入考核指标,确保新生入学教育取得实效。同时,建立跟踪机制,定期开展满意度调研,持续优化教育内容与形式,确保育人实效。
四、弹好“协奏曲”,筑牢“全领域”资源网络
学校积极整合校内外各类育人力量,持续构建多元协同的支持体系,着力推动形成全员参与、全过程融入、全方位覆盖的育人工作新格局。一是强化载体化建设。构建以新生辅导员、学业导师和班主任为核心的育人共同体,完善“校—院—班”三级新生入学教育联动工作机制;通过组织新生班长、团支部书记专题培训,加强班级与团支部组织建设,夯实基层育人单元。同时,积极打造学生班级、社区、网络等多维载体,深入开展座谈、走访、调研等多样化交流活动,切实推动思想引领与成长指导同频共振、深度融合。二是强化品牌化建设。持续开展“福大青年说”“朋辈领航”等品牌活动,组织优秀硕博生开展科研成长经验分享150余场,覆盖受众1万余人次。联合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共同主办“向新而行”新生入学季主题活动,通过“身边榜样讲、跨校交流学、实地研学悟”三维路径,推动经验传递从“单向输出”向“多维交互”升级。活动吸引在榕高校万余名新生参与,逐步构建起“校内示范—区域辐射”的朋辈育人生态。三是强化社会化建设。建立健全家校常态化沟通机制,举办“家长见面会”“心灵讲坛”等活动,累计覆盖家长5000余人次,形成“目标共商—过程共育—成果共享”的协同育人闭环。创新设计“校企宣讲会”“新生入企见习”等载体,有效将产业需求与家校关切转化为育人资源。全年开展家校互动、校企合作活动300多场次,初步构建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联动的良好育人生态。
福州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从“点”向“面”拓展、从“单向灌输”转向“全链条浸润”。展望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创新,进一步完善“一年级暨新生导行计划”,把握时代脉搏,聚焦学生个性化需求,推动更多跨学科、跨平台的实践与交流机会,让每一位新生在福大的沃土中实现自我价值、服务国家发展。随着“四维发力”模式的不断成熟与深化,学校必将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胸怀家国、勇于创新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