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的认识,深刻认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10日下午,我校组织师生观看学习“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
在“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的课堂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系统讲述“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有关情况”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主要成果”。课程内容丰富,生动翔实,让我校师生进一步了解到探源工程的基本情况与主要成果,感知中国文明历史的深邃厚重,为我校师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其丰富内涵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集中组织同学线下观看
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集中组织同学线下观看
该课程引起我校师生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课程结束后,师生们意犹未尽,随后进行深入交流学习,纷纷发表感言感悟:
石油化工学院团委书记伍宇翔: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深入阐释“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本次师生“同上一堂文明探源思政大课”就是一次认识中国、读懂中国的好契机。为大学生上好思政课、搞好思政学科建设、做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的伟大工程,学院将不断扩展育人途径、抓强思想建设,引导更多青年学子传承红色基因,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团委书记齐朝阳:
近些年来,我国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为指引,推动考古事业取得新突破,通过“考古中国”等重大项目聚合资源,做好遗产保护、交流贡献等工作,以创新的表达方式讲好历史文化遗产故事,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深厚滋养。人文学院也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努力用音乐、互动、沉浸等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写在书记里的文明、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都活起来,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和精神力量。
先进制造与海洋学院团委副书记顾训明:
首先,思政课是学生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文化传承思政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思考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我们的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底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其次,文化传承思政课需要我们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知识储备。作为学生政工干部,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注重积累和扩充自己的知识面,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后,积极参与思政课的讨论和活动。在工作中,我们需要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也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打破自己的认知局限,拓宽自己的视野。
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李明月:
在文明探源思政大课中,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讲到,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延续至今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名辅导员,在工作中,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活动形式和实践载体,将厚植家国情怀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把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一起来,引导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自觉传承文化基因,赓续中华文脉!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辅导员刘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从本次的思政大课中我们清晰得了解到中华文明如何从涓涓溪流汇集为江河大海,通过探寻文明起源更好地坚定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辅导员,我们应该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挖掘好内容、设计好形式、用好故事引导青年学生在优秀文化的吸引、感召、滋养中完成自我教育,引领大学生明大德、悟大美,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梅努斯国际工程学院辅导员周一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已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是我们正确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总开关,必须深刻领会“两创”方针的重大意义、基本内涵和实践要求,用以指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部工作。
化学学院2020级博士研究生肖慧萍:
通过学习这堂思政课,我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魅力和韵味,更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记录着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面对当今世界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益活跃、社会思潮纷纭激荡的新形势中,我们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应当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树立正确的思想理念、坚定文化自信,用传承心探寻民族文化之源,以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贡献青春力量!
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苏雅:
通过本次思政大课的学习,我感受到了二里头遗址和殷墟遗址的深刻文化内涵,认识到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伟大成果和意义,同时也看到了考古工作者的坚持与执着,意识到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泱泱大国,巍巍华夏,国祚绵长,后浪永昌。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中能探索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从而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发展中华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正创新,与新时代相结合,探索出更好的文化发展之路。关强老师提到:文明的起源、形成和发展是人类历史研究最为重要的课题之一。作为新时代青年,更应当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更好地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增强中国人的志气、骨气,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土木工程学院2019级本科生刘灵珊:
泱泱中华,巍巍华夏。我们中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底蕴的国家,五千年的文化涤荡与时间的洗礼造就了一个更知晓人类生存法则秘密的民族。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我们应当持续推进考古学理论探索,建立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明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们要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