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聚焦于经济与管理学院的杰出青年。他们以梦想为马,以创新为剑,无畏前行。愿我们以他们为镜,怀壮志以长行,携梦想而抚凌。在时代的舞台上,用青春的汗水,浇灌出最绚烂的花!
宋慧慧
管理系统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宋慧慧,女,汉族,河南开封人,1995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2021年9月开始攻读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系统工程专业博士,于2024年12月取得管理学博士学位。博士学习期间,曾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中期奖学金;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新生一等奖学金。累计发表学术论文8篇,其中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4篇发表于中科院一区TOP期刊。
砥砺前行,笃行致远
2024年,宋慧慧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一荣誉是对她在博士研究生阶段努力学习、扎实科研成果的肯定,也反映出她在学术素养和综合能力方面的持续积累与进步。国家奖学金的获得不仅体现了她在过去阶段所付出的努力,更为她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积极的激励和支持,促使她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继续稳步前行。
从迷茫到坚定,导师与同行的助力
博士研究的初期,宋慧慧曾一度陷入迷茫。由于研究方向的调整,她需要重新选择课题,面对陌生的领域和庞杂的理论框架,她感到无所适从,不知从何入手。幸运的是,导师的悉心指导为她拨开了迷雾。通过多次深入的讨论,导师帮助她逐步理清了研究思路,最终确定了以“群体决策与群体共识”为核心的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师兄师姐们的无私分享也为她提供了重要支持。他们不仅传授了宝贵的科研经验,还帮助她掌握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随着对领域的深入理解,宋慧慧逐渐找到了研究的切入点,并制定了清晰的研究计划。这段从迷茫到坚定的经历,不仅提升了她的科研能力,更让她坚定了深耕该领域的信心与决心。
从困境到突破的科研征程
科研之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宋慧慧在最初的研究过程中,也曾因数据处理的复杂性和模型构建的难度而陷入困境。面对复杂模型的构建、冗杂的计算方法以及算法优化的挑战,她并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查阅文献,深入学习相关理论,并请教导师与同行。同时,她还积极和国外学者合作,与国外学者进行多次探讨,讨论如何将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与管理决策方法相结合。最终,她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
科研虽然充满挑战,但劳逸结合同样重要。宋慧慧深知,长时间高强度的科研工作容易带来疲劳和瓶颈,因此,她注重在科研与生活之间寻找平衡。她会通过运动、旅行或阅读来放松身心,让思维得到休息,以便在科研中保持持久的创造力和专注度。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不仅帮助她提高了科研效率,也让她在面对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
善用方法与工具助力科研
在科研过程中,宋慧慧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她深知合理利用工具和方法是提升研究效率的关键。例如,她熟练运用Julia和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数据分析,并结合MATLAB完成复杂的数学建模任务。在论文撰写方面,她采用LaTeX进行排版,不仅提高了学术论文的规范性,还增强了其可读性。此外,宋慧慧还特别注重文献管理,她推荐使用EndNote或Zotero等工具,帮助高效整理和分类文献,便于随时查阅和深入思考。同时,她强调科研规划的重要性,通过制定详细的研究计划和阶段性目标,确保研究进度有条不紊地推进。这些经验不仅为她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科研之路充满挑战,但每一次坚持与努力都是成长的见证。宋慧慧用行动诠释了如何勇敢面对困难、持续学习并保持热情,从而在学术道路上不断前行。她鼓励每一位科研学子坚守初心,勇于探索未知,在科研的世界中实现自我价值,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
刘翰程
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


刘翰程,男,汉族,福建泉州人,2000年11月生,共青团员,2022年入学,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硕士期间,曾获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研究生学业中期一等奖学金,研究生新生入学一等奖学金。累计发表学术论文4篇,其中CSSCI论文2篇。
笃行致远的学术践行者
2024年,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国际商务专业硕士研究生刘翰程同学荣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一荣誉既是对刘翰程同学在学术领域卓越成就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于科研漫漫征途中,那份始终如一、坚韧不拔探索精神的盛赞。刘翰程在学习的道路上深刻认识到,最初的困惑和迷茫几乎是每位同学都必须经历的阶段。他认为,最重要的是明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和目标之后,就持续专注于自己的脚下,走好自己的路。
心有所向,路自开拓
在学术论文方面,刘翰程入学以来在导师指导下撰写学术论文5篇,其中2篇发表或录用于CSSCI论文,2篇发表或录用于重点高校学报,1篇获得福建省宏观经济学年会优秀论文三等奖。
他认为,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各种声音所包围,社会和他人的期待会让人陷入选择的迷茫,但每个人的兴趣、能力和条件各不相同,无论是选择职业,还是生活方式,都要基于个人情况,而非单纯追随他人的脚步。
正如他所说:“生活中,人和人的节奏不一样,有人三分钟泡面,有人三小时煲汤。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追求,只有了解自己的真实愿望,才能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对于刘翰程来说,他经历了大量的实践和探索,逐步了解了自己的兴趣所在,并最终明确了自己的未来发展方向。
持之以恒,志在千里
刘翰程始终认为,积极的学习态度是学习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动力。在他看来,科研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追求,更是对自我成长的挑战和超越。在面对各种困难时,刘翰程从未轻言放弃,而是以一种积极、开放的心态迎接每一个问题。他始终保持对新知识的好奇心,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拓宽视野,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
在实习方面,研究生期间曾在中国建设银行、国金证券投资银行部和德勤(中国)咨询部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实习。无论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中,他都坚信只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就能克服一切困难,获得成长。他坚信“生活是一场马拉松,真正的收获往往出现在你最不期待的时刻。”,每一篇论文的成功发表,背后都凝聚着无数次的打磨与修订。无论是初稿时的细致推敲,还是投稿过程中遭遇退稿时的失落与反思,抑或与审稿人沟通时的耐心与坚持,每一步都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这是一条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成长之路。他始终提醒自己,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坚持不懈地努力。正是这种乐观的心态让他在生活和学习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也取得了更多的突破和成就。
博采众长,与光同尘
刘翰程深知,学习道路并非孤独的旅程,而是一个不断借鉴他人经验、汲取他人智慧的过程。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向他人请教一直是提升自己能力的关键一环。无论是请教导师、学长学姐,还是与同学们进行学术讨论,刘翰程总是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建议。他认为,每一次与他人的交流,都是自己思维的碰撞和灵感的激发,帮助自己更好地看待问题、寻找解决方案,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常常是他突破困境、获得进展的重要力量。
刘翰程同学以扎实的学术成果和坚韧的探索精神,展现了当代研究生的优秀风貌。他的成长历程向我们证明,清晰的自我认知、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开放的学习态度,是学术与职业发展的关键。这份国家奖学金不仅是对其过往成绩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潜力的期许。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找准方向,脚踏实地,终能在属于自己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漫漫长路必见曙光。坚持信念,勇往直前,未来定会充满希望与光明。
冯昊
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冯昊,男,汉族,1999年1月生,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中共党员,现任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研究生年段党建段长。硕士期间,曾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累计发表SCI论文一篇,CSSCI论文一篇。
跨越边界,勇攀高峰
2024年,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2级物流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冯昊同学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这一荣誉是对他在学术研究、社会实践等多方面卓越表现的高度认可,彰显了他不断突破自我、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冯昊相信,跨越,是向未知领域的勇敢迈进,途中困难重重,但每一次突破都是对自我的重构。不要害怕跌倒,在挫折中汲取力量,未来愿大家都能成为更强大、更闪耀的自己。
多元经历,铸就非凡
冯昊,这位从支教老师成长为学术精英的跨界追光者,拥有丰富多彩且极具挑战性的经历。本科期间,他专注于供应链优化与仓储管理的研究,积累了扎实的专业基础。毕业后,他积极响应号召,加入福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宁夏固原市三营中学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活动,用知识照亮了乡村孩子们的求学之路,为偏远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到校园后,面对研究方向的调整,他毅然决然地从工学跨向经济学领域,专注于区域物流技术效率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成果:发表 SCI 二区期刊论文 1 篇、CSSCI 期刊论文 1 篇,还获得了国际企业经营管理挑战赛(中国赛区)“三等奖”等荣誉,同时荣获“福州大学三好学生”“福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福州大学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称号。
突破专业壁垒,勇攀高峰
硕士阶段,冯昊需要转向物流行业的计量经济学研究。然而,从工学到经济学的跨越并非易事。尽管冯昊对物流行业有深刻理解,但计量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数学工具对他来说却是全新的领域。在研究初期,冯昊连“回归分析”“工具变量”等基础概念都感到陌生,更不用说复杂的模型推导和数据处理。
为快速补足短板,冯昊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课余时间泡在图书馆,并到处蹭课,从最简单的数据清洗做起,逐渐掌握了计量经济学的底层逻辑以及Stata和R语言的操作。就这样,冯昊在学习中完成了导师布置的任务,并且学以致用,在导师的帮助下开始自己论文的撰写。
系统思维助力,平衡多重角色
研究生期间,冯昊身兼数职:一方面,担任年级党建段长,负责统筹年级的党建工作,另一方面,在外校兼职讲授《仓储与配送》课程,同时还需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和学术活动。最忙碌时,他清晨五点半赶往长乐授课,午休时在教室里线上协调年级党建工作,晚上返回学校完成学术任务。
然而在这种高压下,冯昊并没有被繁重的事务打败。他将物流系统工程中的“系统思维”融入自身的时间管理中。合理协调任务分配,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并且积极利用碎片时间。最终,冯昊出色地完成了党建段长和兼职授课的工作,并且以第二作者身份在CSSCI期刊《华东经济研究》以及SCI二区期刊《Ecological Indicators》发表两篇核心论文。
如今回望,冯昊将这段历程比作“在跨界中重构自我”:物流工程的训练赋予他系统化思维,支教工作经历培育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则教会他用数据讲述物流行业的故事。他的故事印证了一个朴素的真理——学术道路上,真正的壁垒从不是专业背景或语言天赋,而是直面短板的勇气与持续进化的韧性。
陈豪坤
数理金融实验班本科生


陈豪坤,男,汉族,2003年2月生,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数理金融实验班学生,中共党员,现任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21级数理金融实验班班长,曾获2次国家奖学金、宝钢优秀学生奖、5次校一等奖学金与校“三好学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已推免至北京大学金融专业攻读硕士学位。
鲲鹏飞万里 蓄力再出发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诠释了这句至理名言。从大一怀揣青衿之志,到历经无数日夜的辛勤耕耘,他始终坚守初心,砥砺前行。在逐梦的道路上,他穿越风雨,勇敢无畏,向着光明的未来奋勇翱翔,“人生万事需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努力永远不会白费,无数次的坚持必有回响,他期待着下一人生阶段的再出发。
梦想启航 多线并举
对于本科阶段的学习,陈豪坤善于把握重点,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自律和专注。初入大学,他紧跟老师教学节奏的同时,也积极开阔视野,并关注自身的全面发展。随着学业的推进,大二时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学业负担日益加重,数学分析、实变函数等高难度课程如同重重高山横亘在前。与此同时,学生工作和竞赛的强度也持续拉满,修改PPT、设计海报、撰写推文等任务接踵而至,期末月又全力冲刺互联网+校赛。他凭借顽强的毅力,咬牙坚持,将学业合理分配到日常中,多线并举,实现了学业与竞赛的双丰收。他深知期末突击或许高效,但带来的压力巨大;而将学业任务分散到平时,才能更加从容应对。
脚踏实地,知行合一
在竞赛领域,他成绩斐然,以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诠释“知行合一”。大一下学期,他便积极投身实践,与班里同学组成团队,参加统计建模大赛。初次参赛,他们虚心向老师请教,反复修改论文,最终凭借扎实的努力获得省级一等奖。与此同时,他也加入了福州大学经管学院团委就业创业中心培训赛事部,借此机会接触到各类学科竞赛信息。大二时,他担任该部门负责人,负责组织举办互联网+、三创赛等双创赛事以及招聘会等活动。在工作过程中,他不仅锻炼了出色的组织协调能力,还熟练掌握了许多课堂之外的专业技能。
大二时,他加入化学学院“微球探域”创业团队。在项目中,他以商业负责人身份投身氟功能化共价有机框架材料的推广,直面国家“卡脖子”技术难题,助力药企降本增效,推动微球材料国产替代进程。为了将产品更好的推广落地,他将金融数学的思维融入材料研发的成本分析与市场推广策略中,实现了学术理论与产业实践的双向赋能。
在本科阶段的这几年中,陈豪坤始终能与竞赛战友们相互配合、共同成长,凭借自身坚持不懈的努力、矢志不渝的精神,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严于律己,全面发展
在生活中,陈豪坤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在团学工作里,他更是不遗余力,充分发挥自身能量,为集体发光发热。在担任班级团支部书记期间,他系统规划了主题教育活动,依托“理论学习+实地研学”双线模式,全年组织开展“国家安全观”、“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等主题团日活动20余场,创新建立活动满意度反馈机制,使团支部的凝聚力与活力不断提升,最终荣获校级“五四红旗团支部”称号。作为就业创业中心部门负责人,他参与策划并组织“互联网+”等双创赛事8场,举办BP撰写、路演答辩等专题训练营30余场,对接团队400余次,为学院乃至学校的创新创业事业注入活力,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生工作之外,他也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服务693小时。深入闽侯县上洲村开展实践活动,带着"如何在产业转型中激活乡村引擎"的思考,与团队穿梭荔枝林绘制产业链图谱,以“党建引领+产业创新”探索乡村振兴路径。他始终以“服务者”的姿态扎根集体,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
他深知只有自律的人才是真正自由的人。极具行动力的他,享受着这种井井有条、忙而不乱的节奏,游刃有余地行走在学业、竞赛、科研与学生工作间,在多元实践中培育全面思维,将创新创业经历转化为金融报国的深层动能,以扎实学识服务社会,以创新精神开拓未来,让青春之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愈发璀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