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工 下载专区 福州大学官网

新闻中心

人文学院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学院风采 - 人文学院 - 正文

福建海峡传统文化研究院蔡尔申院长为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学生作讲座

发布日期:2024-10-21浏览量:

引导福州大学学子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提升文化素养,10月19日上午,福州大学关工委邀请福建海峡传统文化研究院蔡尔申院长莅临铜盘校区为研究生《讷敏、难易、半半哲学》专题报告福州大学2024级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全体研究生200多人参加了报告会。福州大学关工委常务副主任陈少平研究员主持报告会,报告会由人文学院关工委承办。



尔申院长福建省委台办原副主任、台联会党组原书记,第十一届福建省政协委员;历任中共屏南县委书记、宁德行署副专员、莆田市常务副市长、中共莆田市委副书记。尔申院长以其深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丰富的工作经验社会阅历同学们分享“讷敏、难易、半半哲学”的人生感悟。

一、讷与敏

尔申院长生动阐释自己对传统文化理解从《论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谈起论述“讷”“敏”二字之深意。他认为,察人知人应该听其言观其行,应把“讷与敏”作为毕生修养,一以贯之,开口讲话要慎重迟钝,付诸行动要迅速敏捷,不仅要做“说”的巨人,更要做“行”的高标。

二、难与易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蔡尔申院长以说文解字方式讲述“难”“易”。他阐述“难与易”之理分享对待“难与易”的积极方法时当抓紧出手,及时处理“难”时当正确选择,化难为易化险为夷理性看待“难与易”人生当辩证分析,泰然处之,倡静俭淡泊,忌淫慢险躁。

三、半半哲学

最后,蔡尔申院长以花未全开月未圆”引入揭示林语堂半半哲学奥妙所在。“人生哪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他表示,人生缺憾是常态,诸事旷达才是好心态,故而诸事“只求其半”无论未全”还是半半,乃至留余”,字异而理同,人世间不求圆满即为圆满,知足常乐,“不亦”。

报告会还进行了提问互动,蔡尔申院长回答了研究生提出的问题。蔡尔申院长以扎实学识和真挚情感,与同学们探讨传统文化里的哲学智慧希望通过次讲座,同学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为人处世中运用传统文化哲学智慧,笑对生活书写更加精彩充实的人生。

2024级社会学研究生韦灏发表了心得体会:有幸聆听蔡院长讲座,有关讷敏、难易、半半哲学的见解给人很大启发。讷与敏,少说多做,不要做言语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应当是一生的修炼功课。对于行动中的难与易,则应用一种辩证的态度审视,要敢于在大风大浪中锻炼自己,更要善于把难化为易。而在行动之外,对于结果不必过于介怀,要以一种“半半”的态度来对待。联想到社会学中的结构功能论,如果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协调可以互不逾越,社会的善治便指日可待。凡事应以合适为最终目标,而非过于追求完美。蔡院长善于和年轻人对话,也告诉我们应当把传统文化的精华融入求学生涯,求学最终目的除却知识之外,更要追求自我内在生命的自洽。

2024级心理学研究生彭雯琪聆听蔡尔申院长讲座后说:我深受启发,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当代心理学理论有着奇妙的共鸣。

首先,“讷于言而敏于行”的理念与心理学中的自我调节理论不谋而合。“讷言”反映个体在社交互动中的自我监控能力,而“敏行”强调行动效率,这与心理学中的行动导向和自我效能感息息相关。

其次,“难与易”的讨论让我思考到心理学中的逆境应对策略。面对困难,我们如何转化心态,将挑战视为成长的机会,这与心理弹性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紧密相连。蔡院长提到的“化难为易”与心理学中的逆境成长理论相呼应,强调了个体在面对挑战时的积极应对和心理调适能力。

最后,“半半哲学”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心理学中,我们学习到完美主义往往与焦虑和抑郁情绪相关联。而“半半哲学”提倡的知足常乐,与现代心理学中的正念和接纳承诺疗法中的理念相契合,鼓励我们接受生活的不完美,培养一种更加灵活和平衡的生活态度。

我们在追求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个人修养和生活智慧的培养,以达到内外兼修的境界。

2024级社会工作研究生魏良锦说:蔡尔申院长在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教诲我们讷言敏行、知足常乐的人生哲学。作为社工学子,要时刻注意在与服务对象交流时的言行举止,避免轻率的承诺和不经思考的言语。同时,应当在实践中注重行动成效,通过实际的援助和支持,切实帮助服务对象,体现社会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难易”是交替出现的,要以辩证的观点看待它。这提醒社会工作者在面对复杂问题和多变的服务需求时要不急不躁,也要求社会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能力、反思得失,将难变易的同时防易化难。而知足常乐、淡然处世的“半半哲学”,则能让社工增强自我觉察与调适能力,及时调适自我心态,更好地为他人提供支持。

供稿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撰稿人:冯欣楠、李佳行、林子鸿、张鹭晞

校核人:齐朝阳

审核人:陈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