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级人才云集的福州大学化学学院,有这样一个党支部,他们急国家所需,并为之奋斗不懈;他们攻坚克难,追求技术突破和创新,这就是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创新创业党支部。
自成立以来,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创新创业党支部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探索创新 创业拓新”为宗旨,组织“双培+双规划”模式,紧扣“三项教育”,激发学生创造热情和创新潜能,着力打造敢作敢为、善作善成的创新创业的拔尖创新人才。在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的关心指导下,开展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展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创业优秀项目,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新路径。
立德树人,突出育人本质。福州大学化学学院创新创业党支部始终坚持以教育为本,进一步回归和突出育人本质。推进双创大赛与高质量人才培养联动发展,同向同行,全方位谋划造就更多“领头羊”式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进一步加强博士人才培养,推动博士人才成为科技创新创业的“头雁”,鼓励引导研究生积极参与“双创”实践,提高研究生“双创”意识和技能,积极对接社会需求,不断带动“群雁”开拓创新,勇立全球科技创新潮头。依托福州大学“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支部教师党员将拔尖计划2.0人才培养与双创教育结合起来,挖掘本科阶段有坚实理论基础和创新研究能力的同学,将低年级本科生源源不断输送给各团队进行锻炼成长,各团队指导老师100%为有创新创业实战经验的老师,实现双创人才传帮带,激发双创育人“新动能”,激发科研与创新创业潜力。
拔节孕穗,广育双创良苗。支部在学院双创人才培养上下足功夫,推进双创大赛与人才培养联动发展,同向同行,全方位谋划造就更多“领头羊”式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支部指导开展“创业达人面对面”“创业论坛”“创新创业经验交流会”“智慧创业青年说”“创新创业成果展”等系列活动,邀请优秀创业团队现身说法,拓展双创教学内容,打通校内外渠道,帮助对接市场资源促进项目成长,为成果转化和项目落地提供帮助。十年来,累计组织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培训指导200余次,举办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36次、创新创业座谈会12次,累计指导创新创业团40余支,培育优秀创新创业人才400余人,助力人才培养与项目可持续发展,营造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深度融合,服务双创竞赛。支部持续加强对创新创业团队的建设,广泛宣传、层层筛选。在活动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请发表过nature刊物的支部教师党员陈秋水老师作科技创新方面的讲座,鼓励同学们勇于创新,为祖国为人民贡献科技力量;请获得“互联网+”国赛金奖,且有开展产业化工作经历的支部教师党员陈新教授作产学研结合方面的讲座,让大家对商业模式更有概念,激发创业热情;在“互联网+”大赛的动员与培训中,支部成员刘梦丽、陈珊莉、陈静怡等学姐分享她们获得国赛金银奖前的备赛经验,激励大家迎难而上、拼搏奋进。党支部书记刘梦丽为打破可商用法拉第磁光材料的国际封锁,为祖国解决”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夜以继日不懈努力,攻坚克难,终于开发出性能参数初步符合商用的产品,由她主导的磁晶科技项目,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并进入全国三强争霸赛,参加全省高校青年师生代表座谈会并作为学生代表发言,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张彦部长的亲切接见,2021年获评全国第十六届“大学生年度人物”实现我校零的突破。通过支部不断的传承和影响,学院培养出一批批全面发展、业绩突出的优秀双创青年。
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用。支部高度重视产学研转换,不断助推学院科研成果落地,追踪项目落实情况。在疫情期间,为构建科学高效疫情防控体系、促进冷链物流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支部成员王可参与能源与环境光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点研发项目——冷链用光催化消杀病毒装置,获“全国科技系统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杨黄浩、陈秋水教授团队师生共同完成的“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成果成功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在第7届“互联网+”国赛中斩获银奖,成功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化学学院创新创业党支部自支部成立以来,支部成员累计发表Science和Nature高水平论文3篇,获得“互联网+”“创青春”“挑战杯”国赛6金7银11铜奖,省赛35金10银5铜,双创团队连续五年获评“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先进集体”。
(举办“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启动仪式)
(嘉锡化学拔尖班学生参与“互联网+”双创大赛)
(培养“领头羊”式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
(指导老师为创新创业团队成员答疑)
(举办创新创业经验分享交流会)
(邀请国赛评委开展创新创业培训指导)
(陈秋水老师作科技创新讲座)
(刘梦丽获评第十六届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
(杨黄浩、陈秋水教授团队成果成功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化学学院在第八届福建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5金1银2铜)
供稿学院:化学学院
撰稿人:刘梦丽
校核人:何秀琴
审核人:常凯 刘旭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