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落实学院就业育人部署,前置职业规划指导,推动学生能力与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10月25日,福州大学法学院在模拟法庭举办主题为“成长赋能,启智未来”的职业规划沙龙。活动由刑法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徐玉琴担任主持人,会前面向学院本研学生广泛征集关切问题。福建师范大学法学院教授郑丽清、北京大成(福州)律师事务所董事局主席蔡亮、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检察院第三检察部主任、一级检察官邓世钦,以及福建省委党校(行政学院)法学教研部讲师王建川应邀,与学生围绕法学职业路径与能力建设开展交流。
本次活动设置“主持人与嘉宾对谈+自由问答”两个环节:前半场由主持人代同学提问,围绕行业大势、岗位画像、学术深造与能力储备展开;后半场面向全场开放提问,现场提问踊跃,互动热烈。

在“行业趋势与AI影响”主题中,王建川老师从“行业性”“区域性”双维度剖析法学就业特点,指出随着专业化进程推进法学传统岗位竞争加剧,新兴法律服务领域与基层岗位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与社会价值。郑丽清教授强调,“AI是工具、人是主体”,法律人应强化价值判断、人文关怀与伦理道德等AI不可替代的素养,并善用技术提升效率与复杂情境应对力。


在“岗位画像与能力要求”主题中,邓世钦检察官系统介绍检察机关“四大检察”及“十大业务”,指出刑事检察占比较高、工作强度与成就感并存,并以亲身经办的醉驾量刑建议、涉流浪人员案件救助与安置等案件为例,阐释“依法办案与社会效果兼顾”的实践取向。蔡亮律师结合行业数据与一线观察表示,在经济结构调整背景下律师行业虽竞争激烈,但随着社会治理精细化,法律服务仍然前景广阔;要在行业中脱颖而出,需以专业为根形成清晰专长,以长期合作与口碑建设经营人脉,并在高频沟通场景中持续提升倾听、表达与协作能力。

围绕“优秀法律人应具备的核心素养”主题,嘉宾们形成“品格与专业并重”的共识,并分别从职业伦理、专业能力、沟通协作与时代定位等方面提出建议,强调坚守底线、持续学习与精准定位的重要性。关于拓展职业方向的问题,嘉宾们指出除公检法外,税务、金融监管、仲裁机构及公职律师等岗位同样值得关注。
在随后的互动环节中,同学们聚焦“公务员体系与律所执业的差异与成长路径”“公务员面试侧重点与实用应答技巧”“纪检监察、人大立法、市场监管等‘泛体制内’岗位的匹配度”“福州大学法学专业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认可度”等问题展开提问。四位嘉宾逐一悉心解答,结合用人需求给出针对性建议与行动清单。

本场沙龙内容详实,贴近实际,进一步彰显学院“早规划、重实践、强能力、促就业”的育人导向。法学院将持续完善“生涯教育、实务体验、就业指导”贯通机制,深化与司法机关、律所及行业机构的协同育人,助力法学学子在服务国家法治建设与地方治理现代化中实现高质量就业与长远发展。
供稿学院:法学院
撰稿人:李瑶
校核人:李丹红
审核人:伍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