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样引航,见证成长。为搭建朋辈交流平台,发挥优秀朋辈的榜样力量,化学学院特别策划《师兄师姐有“化”说》系列推送。
这一期,我们有幸访谈到硕士研究生阿卜杜萨拉木·阿卜力孜。他以学术为舟,以家乡为锚。奋力划桨,乘风破浪。在科研报国的道路上探索平衡与突破,让我们跟随他的脚步,听听他的奋斗故事。
个人简介
阿卜杜萨拉木·阿卜力孜,维吾尔族,福州大学化学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曾获第十一届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一等奖;2024年黄金陵教授奖助学金,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等;共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2篇(含一作二作),未来将赴清华大学继续攻读化学系博士研究生。

阿卜杜萨拉木·阿卜力孜同学照片
初心如磐,博学笃志筑根基
阿卜杜萨拉木出生在新疆洛浦县的一个乡村里,爷爷作为中共党员,从小就教育他,务必要珍惜无数先辈历经千辛万苦创造出来的生活条件,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为国家建设倾尽全力。他说:“我做事情的风格很像我的爷爷,都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情,希望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回报家乡。”这种信念贯穿在阿卜杜萨拉木的整个学习生涯和人生规划,影响着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
2022年,阿卜杜萨拉木坚定地选择了考研深造。提到自己的选择,他说,“在我看来,只有根基稳固,积淀自己的知识与能力,才能挺拔坚韧地成长,而后有枝繁叶茂,才能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阿卜杜萨拉木敢想敢做,热爱探索,从不言弃。本科时,没有学习过英语的他,意识到如果没有扎实的英语基础,之后的学习将困难重重,于是他从最基础的词汇开始自学,坚持每日打卡,一步一个脚印,仅花一年半的时候就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
永不言弃,潜心科研砥砺行
而他也是将这种“不服输”、“不放弃”的劲儿贯彻到了研究生生涯的学习和科研当中。在第一次撰写论文时,他曾为逻辑框架与创新点表达辗转难眠,“引言部分总觉不够犀利,机理分析也担心不够严谨”,为此,他反复研读相关论文,主动向导师和师兄师姐请教,逐句打磨语言,最终顺利完成论文撰写工作。“论文写作是一个不断迭代和积累的过程,需要耐心、细心以及对细节的专注。”阿卜杜萨拉木分享道,“认真完成一项工作后再着手下一个项目,远比急于求成更能保证质量和效率。”
面对课程与科研的双重压力,他总结出一套灵活原则:“优先级+弹性时间”。他将任务按紧急程度排序,并预留一些弹性时间,充分利用实验间隙处理琐碎事务。他说,“科研如长跑,张弛有度才能持久。这种相对灵活的时间管理方式,既能保证重要事项的完成,又能适应科研中的不确定性,帮助我在高效推进的同时保持一定的节奏感。”
万事开头难,在顺利完成第一篇论文后,阿卜杜萨拉木更加坚定了科研报国的决心。“每天列出任务清单,逐一攻克”成为了他雷打不动的科研日常,他每天起早贪黑,努力钻研,截至目前,共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12篇(含一作二作),并顺利获得清华大学博士offer。

阿卜杜萨拉木同学进行科研
心系家乡,把稳初心知所来
回顾阿卜杜萨拉木的研究生生涯,是一段不断探索与成长的旅程。从研究生入学开始,学院老师便经常与他谈心谈话,深入交流,了解思想动向,解决生活困难,帮助他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他也加入了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家,与其他少数民族学生共同学习生活,一面脚踏实地在科研路上留下绵延的印记,也一面竭尽力量化为光温暖他人、照亮他人。从研究生入学时的“绿色通道”,到“黄金陵教授奖助学金”、“暖冬慰问”......他十分感谢一路以来学校、学院、“刘敏榕工作室”对他的关心关怀,他说,“学院老师和刘妈妈非常亲切、热情,在我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了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让我在学校也感受到了家一般的温暖。”

阿卜杜萨拉木同学加入福州大学刘敏榕工作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家
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阿卜杜萨拉木坦言自己希望在未来回到新疆成为一名大学教师,“我很清楚自己来自哪里。一路成长过来,我接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我也是发自内心地想为家乡、为社会做点什么。希望我能将学习到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带回家乡,为家乡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循梦而行,向阳而生。用汗水和泪水浇灌梦想,邀朝阳和星月见证努力,感谢阿卜杜萨拉木·阿卜力孜的分享!乘风而起,破万里浪 。他的故事是一曲激励嘉锡学子勇攀学术高峰的赞歌,愿每一位追梦者,如他一般,心怀热忱,步履不停。

阿卜杜萨拉木同学生活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