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四位一体”推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福州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 张红
近年来,新时代高校学生工作面临育人环境复杂化、学生需求多元化、管理服务精准化等现实挑战。福州大学学工系统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学生思想引领、管理服务、队伍建设和“三全育人”,多维发力,创新高质量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全面推进学生工作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一是深化理论铸魂,以政治自觉提升思想引领力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提升思政引领力为核心,系统构建新时代学生工作新格局。学校坚持“三个着力”推动思政教育工作提质增效。着力强化理论武装。学校构建“制度+平台+队伍”三位一体理论学习体系,印发专项理论学习方案,确保新思想学习常态化制度化;建立“明德讲堂”,定期开展理论学习辅导报告;创建研习社、理论读书社等一批理论学习专班,示范带动学,夯实理论根基。着力创新思政实践。以“1+N”主题班会为抓手,以月度主题班会为基础,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色活动,实现主题教育全覆盖;打造“红帆先锋班”示范品牌,建设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构建“学、讲、研”一体化育人体系,推动理论学习向实践转化,促进知行合一。着力培育精品项目。依托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国庆升旗仪式等打造育人精品项目;实施大思政精品培育计划,重点打造一批示范性工作案例、育人工作室和思政名师团队,形成“国-省-校-院”四级思政精品项目联动机制,通过项目化运作、精品化建设,形成具有福大特色的思政工作品牌集群,提升育质效。
校党委书记陈国龙为师生党员上党课
二、创新育人机制,以系统思维增强工作内驱力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紧扣教育强国建设要求,以提升教育治理现代化水平为目标,构建“制度-数智-社区”三维学生工作治理体系。加强制度建设。学校通过举办高质量发展年会、开展一流学生工作大讨论,凝聚改革共识,出台学生工作相关管理办法等10多项制度文件,系统构建“管什么-谁来管-怎么管”的制度框架,实现学生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聚焦数智学工。大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服务的深度融合,建设集“管理、服务、教育”于一体的智慧学工平台,创新开发“学生成长画像”系统,升级“马上就办”服务平台,实现学生事务“一网通办”。通过教育大数据分析,打造数字思政“驾驶舱”,推动学生工作从经验判断向数据决策转变。激活社区育人。升级2.0版“一主两辅三进”学生党建工作品牌,成立全省首个学生社区兼合党委和社区党校,将党组织建在学生生活第一线。构建“大生态”服务体系,培育“小生态”共享空间,形成具有高校特色的新时代“枫桥经验”,实现“小事不出楼栋、大事不出社区”的治理成效。

召开学生工作高质量发展年会

红色育人资源进社区
三、构建协同矩阵,以联动机制激发体系聚合力
新时代学生工作要求“跳出思政看思政”,围绕中心谋学工、同频共振抓学工,主动融入人才培养链、融入办学治校大局,福州大学以更强担当激发“三全育人”协同合力。打造沉浸式思政育人矩阵。整合校内各类资源,打造校史馆、卢嘉锡教育馆、创新创业教育展馆、民族教育展馆、安全教育示范馆等一批思政育人载体,将思政元素融入场馆育人,以实现育人空间一体化,创建互动的资源共建、共享联动机制。构建“双创+就业”生态圈。将国家及区域发展重点行业企业资源纳入学生工作体系,构建“一体多翼”、全方位、立体化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一轴四融入三驱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和就业能力。织密心理健康防护网。与福州市第四医院协商签约相关合作,畅通心理危机双向转介诊疗渠道,深化医校合作,建立转诊治疗“绿色通道”,开展医校合作心理义诊活动,完善全方位、多维度、立体化的生命安全防护网络,发挥心理育人的全域效应。
四、锤炼过硬作风,以效能导向强化队伍执行力
着力在建体系、优结构、提素质等方面下工夫,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辅导员队伍,要以更硬作风提升政工队伍战斗力。创新激励机制。构建“考核定标、激励赋能、发展导航”三位一体管理体系,修订辅导员考核评估指标,实行绩效薪酬与考核结果联动机制,建立专项岗位津贴动态调整制度,举办入职与离岗仪式,增强辅导员职业认同感,强化身份认同感与事业归属感。拓宽发展路径。实施“专兼结合+梯队储备”人才工程,推行博士辅导员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打造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业化队伍;通过辅导员建设“青苗计划”“领雁计划”“赋能计划”等举措,畅通多元成长通道,助力辅导员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强化能力提升。培育10个“辅导员工作室”,举办职业能力大赛、选派骨干参加示范培训,完善“在职深造+实践锻炼”复合型成长机制,鼓励辅导员参与课程教学,构建“基层挂职、专业研修、教学实践”三位一体培养平台,实现职业发展与育人使命同频共振。

承办第二届福建省“最美高校

开展提升辅导员能力的“思政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