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作为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双一流”高校,紧扣“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根本问题,创新构建“引领力定向、内生力强基、协同力拓界、创新力提质”的“四力聚合”就业模式,推动就业工作重心从“保障就业数量”向“提升就业质量”、从“实现岗位匹配”向“促进生涯发展”战略升级,为教育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引领力定向:价值铸魂校准就业坐标
加强思想引领,锚定就业航向。学校强化顶层设计与价值引领双轮驱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压实工作责任,精准施策,狠抓落实。实施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党委书记、校长率先垂范,成立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将就业列为年度学生工作“一号工程”,毕业生就业创业方案提交校党委常委会、校长办公会审议;构建“校—院—系—专业”四级责任体系,将就业工作纳入领导班子考核与巡察内容;深化“招生—培养—就业”联动机制,形成“就业反哺培养、培养支撑就业”的良性循环。将就业工作纳入“三全育人”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职业观、就业观,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追求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踊跃投身国家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就业,自觉服务国家需求“大舞台”,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实施“职业生涯启航—就业指导引航—职业理想远航”三阶教育。面向低年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启航”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坚持为新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开展新生职业生涯体验周活动,引导新生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家国情怀,弘扬福州大学“三种精神”,帮助学生树立“小我融入大我”的职业志向,志存高远,行稳致远,努力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面向高年级学生实施“就业指导引航”。结合教育强国、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强化产学研协同育人,通过系统化、精准化的就业指导服务,邀请优秀校友和行业先锋讲述奋斗故事,举办全真面试大赛、行业分析大赛、就业前沿论坛等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价值观。面向毕业生群体实施“职业理想远航”。学校党委书记为毕业生上离校前“最后一课”,开展名企实习实践、升学先进个人、基层就业风采、优秀校友事迹宣讲等就业育人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鼓励学生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推进课程思政,浸润就业理念。学校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着力构建覆盖全学涯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创新创业指导“三位一体”的课程体系,将工作重心从单纯提高就业率转向系统提升就业竞争力,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针对不同年级学生成长规律,建立“职业生涯规划、产业实践认知、职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拓展”四阶段衔接递进的课程链条,打造国家级金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社会责任等元素深度融入专业课程与实践教学,在知识传授中潜移默化塑造积极就业心态与职业认同,以高质量职业生涯教育赋能高质量就业。
注重实践赋能,深化就业认同。学校构建三维实践体系,通过典型示范、能力淬炼与政策激励的协同发力,引导学生将个人职业发展融入国家战略需求。在典型引领方面,深挖基层就业、创新创业优秀校友典型案例,讲好“福大人”奋斗故事,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与奉献情怀;在能力锻造方面,同步推进生涯体验周、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简历门诊、AI面试指导等十大品牌活动,在两届全国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斩获国赛1金1银2铜、省赛7金4银9铜的成绩,彰显学子职业竞争力。在政策激励方面,构建“宣传-赋能-保障”全链条支持体系。深入“一站式”学生社区、班级、宿舍开展地市引才留才、就业创业政策和征兵宣传动员,鼓励更多毕业生到基层、到艰苦地区、到部队建功立业。
内生力强基:学科赋能夯实就业底气
优化专业设置,对接区域需求。学校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以构建与区域创新发展高度契合的学科体系为目标,着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新格局。在学科建设路径上,聚焦新材料、新能源、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和先进制造等关键领域,通过优化学科布局、推动传统专业升级、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生态。2024年,学校新增生物医学工程、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等8个博士点,进一步提升了学科专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匹配度;创新打造“学科+”共建新范式,实现学科与产业的深度耦合。其中,“学科+新能源产业”领域成果显著——创建国内首个“氨—氢能源重大产业创新平台”,成功落地首座“氨—氢”燃料发电站与首个“氨现场制氢加氢一体站”示范项目,为新能源产业突破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同时,成立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膜技术学院、医学院、医工交叉研究院等新型教学科研机构,以及构建高等研究院等平台,强化前沿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在学术研究与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纽带作用,实现了学科建设与区域发展的同频共振。
完善培养方案,动态优化调整。学校积极探索“三制三化”(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嘉锡化学班、数理综合班、数理金融班等实验班建设,夯实基础学科创新能力;通过“两线三阶六训”项目制实践,培育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围绕新兴交叉领域,新增人工智能、大数据、医工融合等前沿工科专业,并以现代产业学院、国家微电子示范学院、国际化示范学院为依托,获批省级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未来膜技术学院,打造新工科人才培养“双高地”。学校积极参与“交叉学科国际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持续提升各层次拔尖人才培养质量。
建强师资队伍,提升实战能力。学校着力构建“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开放式师资队伍,保障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多层级培养机制提升队伍专业能力。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全国职业规划大赛和生涯发展教育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成立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辅导员工作室,深入探索数字化背景下的就业服务,连续3年成功申报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组织辅导员参加全国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中级培训、福建省就业创业指导教师研修班等专项培训。
协同力拓界:资源聚合拓宽就业空间
深化校地联动,推动产教融合。学校以“泉港模式”“晋江模式”为范例,深化校地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产业需求导向—人才定制培养—就业精准输送”的闭环体系,实现高校人才供给与区域产业需求的深度耦合。深化校地合作,定期走访省内地市,联合福州、漳州、厦门、泉州等地级市举办“好年华 聚福州”“人才漳州月”“选择厦门,书写精彩”“泉州开放日”等人才对接及招聘活动,拓宽就业渠道,精准匹配岗位需求,助力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通过校地联动,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推动市校合作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更宽领域迈进,实现“培养在高校、实践在地方、发展在区域”的良性循环,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福大动能”。
拓展校企合作,汇聚岗位资源。学校精准整合各方优质就业资源,搭建就业育人桥梁,举办“职”在金秋——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暖冬乐业”冬季校园双选会、“阳春送岗”——分学科分行业双选会、“就”在盛夏——夏季就业实习双选会,四季联动形成闭环,不断线提供了就业、实习岗位。联合人社厅、国资委、教育厅和地市组织人社部门,多方联动举办“才聚八闽筑梦国企”“好年华聚福州”等各类招聘活动,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金融、教育、工程建筑、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既让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周期,又通过精准岗位输送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与协同发展。
加强分类指导,促进就业公平。学校强化分类帮扶机制,以“一生一策”动态档案为核心,构建覆盖重点群体的精准就业支持体系。针对就业困难、就业意愿不强的毕业生,通过政策宣讲、案例引导、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帮助其转变就业观念,拓宽职业选择视野;聚焦少数民族毕业生群体,实施靶向帮扶,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刘敏榕老师领衔的工作室为依托,打造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践基地,累计为5000余人次少数民族毕业生提供简历优化、岗位匹配、面试指导等服务,成功推荐258人实现就业,相关工作获2024年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教金;针对“双困”毕业生,修订专项帮扶办法,组建“四助一”帮扶团队,落实“3+3+3”帮扶要求,同步开展“春风帮扶行动”,通过专场招聘、企业对接、基层项目推介等举措,确保困难毕业生就业帮扶全覆盖、无遗漏。
创新力提质:数智驱动提升就业效能
强化数据监测,精准研判形势。学校坚持就业数据“每日更新、每周通报、每月研判”,落实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预警提示。整合学工、教务、研究生院、学院等多源数据,搭建“毕业生—学院—学校”三级实时填报通道,同步对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互通,从源头确保“毕业去向登记—材料审核—数据入库”全流程可追溯。对就业数据进行多维度校验,及时识别“异常”数据,推送学院进行人工核查;通过回访重点核验灵活就业、自主创业等去向真实性,形成“数据筛查—人工复核—结果反馈”闭环管理。
建设智能平台,实现精准匹配。学校依托智能服务系统,实现线上就业信息精准推送,持续与“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互联共享就业岗位,建立符合本校毕业生的岗位与毕业生求职信息“双维度动态归集”机制。整合国家、省、校就业资源,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多跑路、学生少跑腿”。将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学生面试指导和求职的全过程,贯通“简历一键生成—岗位精准推荐—求职路径导航”的全流程数字化服务环节,引入“海峡AI职途”智能化平台,通过部署AI职途舱、AI职途一体机等智能终端,形成“测、学、练、聘”一体化服务链条。
优化云端服务,保障实时响应。为更好地满足毕业生就业和用人单位招聘、就业指导、生涯发展等咨询指导服务,学校坚持线上服务“不打烊”。学校就业网、公众号365天全年无休提供高品质“云”信息,年均归集岗位信息5万个、求职信息1万余条,去年9月至今推送信息6699篇,浏览量超过464.6万人次。打造“云端指导+精准匹配”联动模式,组建由企业高管、校友企业家、专业教师构成的跨领域导师库,全年开展110余场就业指导、公考辅导、升学咨询,年均提供1万余次“伴跑式”咨询服务,推动生涯教育从“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
福州大学将持续深化“四力聚合”就业工作模式,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稳就业”决策部署,千方百计开展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招生—培养—就业”全链条机制,推动更多学子从“就业”迈向“乐业”,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福大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