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工 下载专区 福州大学官网

榜样福大

国奖达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榜样福大 - 国奖达人 - 正文

“福大榜样”说|星耀国奖⑪:周远波、陈振家、郭焱民、倪涵涛

发布日期:2025-07-23浏览量:

本期带你走近"科技追光者":看他们如何从实验室的微光走向产业应用的星辰大海,如何将艰深的物理定律转化为改变现实的生产力,又如何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科研定力,践行"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初心使命。


周远波

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

周远波,男,穿青人,1994年11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本硕期间成绩均为专业第一,累计获得奖学金11次,已发表SCI/EI文章20篇,其中5篇登顶TOP期刊,谷歌学术引用量超500,获得授权专利4项和软件著作权2项。他以做有用的研究为宗旨,不仅在NTIRE等多个图像修复领域国际顶级赛事中屡获佳绩,还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在实习期间研发的算法累计修复片源超过5000小时,开发的Picma APP和MintAI APP,目前已为全球上千万用户修复5亿老照片。

初露锋芒:迎难而上勤能补拙      

黔西贫困山村的褶皱里孕育着周远波最初的求知渴望,带着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期许,他在2014年叩开了福州大学的校门。本科期间的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刻苦,最终绽放出耀眼的光芒:斩获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专业第一身份保送研究生;在教育部A类学科竞赛TI杯电子设计大赛中,带领团队从福建赛区突围问鼎全国一等奖。那些烙在实验板上的焊点,那些刻在示波器里的波形,最终都化作一个技术人才蜕变的基因编码。  

厚积薄发:披荆斩棘智创未来

面对我国核心算法“卡脖子”的困境,周远波毅然选择了迎难而上。针对人脸图像超分辨率重建中超低分辨率重建的难题,周远波提出了将混合退化与随机仿射一致性的创新思路,并结合多阶段生成对抗网络,成功构建了一个高效的模型。这一突破性成果使得仅需4x4像素便能重建出清晰的人脸图像,彻底解决了超低分辨率图像重建的技术瓶颈。他的研究不仅填补了国内在该领域的空白,更为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位对技术实践充满热忱的探索者,始终活跃在学科创新前沿阵地。他先后发表SCI/EI文章20篇(其中5篇发表于TOP期刊),谷歌学术引用量超500,拥有授权专利4项和软著2项,荣获博士国家奖学金。他凭借自主研发的超分辨率重建算法在图像修复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国际顶级赛事中脱颖而出,斩获季军殊荣。这不仅是对其技术实力的权威认证,更展现了他在人工智能前沿领域持续探索的卓越能力。  

还原精彩: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周远波坚持产学研深度融合,以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力求解决产业实际痛点难点。作为一名电影爱好者,有一天在看《闪闪的红星》时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自己的超分算法用于画面修复,可以帮助老电影焕发新活力。于是他先后独立研发了背景超分算法和人脸超分算法:其中背景超分算法被央视、广电及多家运营商广泛应用,还完成了央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摄制的大型文献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英雄金砂》等多部重要视频的修复工作,累计修复片源超过5000小时。相关成果不仅应用于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北京冬奥会等重大活动,还在央视1套、央视5套及天安门广场大屏等重要媒体平台上播出,并获得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同时,他将人脸超分算法集成到公司2021年推出的老照片修复应用程序中,该程序实现了11种语言,并在50多个国家推广,积累了上千万用户,目前每天修复照片数超过300万张。通过他的技术,一键修复的不仅是低清晰度、模糊的老旧照片,更是修复了亲人的思念与寄托。

站在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历史节点,周远波这位“AI追梦少年”正带领团队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从影像修复到生命守护,这位“科技向善”践行者始终铭记:真正的科研创新,既要攀登技术高峰,更要脚踏人间烟火。


陈振家

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陈振家,男,汉族,1998年1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物理电子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曾获2024年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国赛铜奖、第十三届“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等荣誉;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论文1篇,在ACS Nano、Matter等SCI一区期刊发表论文2篇。

厚积薄发:夯实多学科交叉根基

从一开始接触科研起,陈振家就意识到神经形态研究的突破需要多学科知识储备。他在打基础阶段,坚持每天研读半导体物理、神经科学、计算机原理等多学科领域文献,整理出多本跨学科学习笔记。在刚进入实验室时便主动承担起导师赋予他的重要课题:多模态神经形态器件及系统研究,这项跨学科研究最终成为他的科研起点,并且最终成果发表于国际著名期刊ACS Nano。为掌握科研的核心技术,他在实验室连续多个月向其他师兄师姐请教,从设备维护、器件制备、数据采集、代码仿真等全程参与,学习了有机/无机晶体管、有机/无机忆阻器、QLED/OLED器件、纳米发电机、阵列制备、电路设计、代码仿真、神经网络架构、软硬件协同设计等多领域知识,为后续神经形态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协同攻坚:突破存算显集成难题

面对神经形态器件与显示技术融合的挑战,陈振家组建了涵盖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集成电路专业的多人小组。在研发存算显一体芯片过程中,用两个月时间系统梳理400余篇文献,建立器件功能/性能参考数据库。为攻克器件、电路阵列化难题,他研读海内外的各类论文、书籍,从实验室实际条件出发,实现了具有存算显一体功能的阵列电路。在团队协作方面,促进光电子与算法的技术对接,发挥多学科交叉优势,最终实现基于软硬件协同设计的神经形态硬件系统,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薪火相传:构建科研协作生态

作为课题组的博士生师兄,陈振家为学弟学妹建立了“三段式”培养机制,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一是基础训练:对于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组织新生统一学习设备使用和管理,进行薄膜制备、器件测试等实操培训,缩短新入组学生的摸索时间;

二是学术传承:在实验中结合理论指导师弟师妹,分析、展示“细节”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和重要性,帮助师弟师妹“少走弯路,科研避坑”;指导多个课题的师弟师妹的实验及理论,保证课题组内各种工艺与项目的传承延续,杜绝“技术断代”;

三是项目实战:亲自负责7名硕士研究生的课题与论文指导,帮助他们在SCI一区/二区期刊上发表论文及撰写毕业论文,让课题成果真正做到“落地结果”。

此外,陈振家还参与课题组的多项对外合作,与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天津大学、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等多家单位的科研人员协作研究,截至目前,正在投稿/撰写的一作/共一论文有5篇。

陈振家以“厚积薄发”的治学态度构筑了跨学科研究的立体知识体系,用“协同攻坚”的团队精神突破了神经形态芯片的集成瓶颈,以“薪火相传”的责任担当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科研生态。他带领团队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不仅为神经形态计算与显示技术的深度融合开辟了新路径,更展现了中国青年科研工作者在未知领域的创新锐气。他始终坚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践行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科研初心,用实干担当诠释着新时代物信科研人的精神品格。


郭焱民

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郭焱民,男,汉族,1999年12月生,共青团员,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物理电子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该生面向国家需要,开展光电与传感系统研究,以一作/共一作身份发表一区top期刊3篇,参与发表论文6篇,牵头跨学科合作项目并指导多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有多次国际顶级期刊独立审稿经验。他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曾任福建省博物院志愿者,并在中国航天大会期间获评优秀志愿者,经历作为福州大学代表选送团省委。此外,该生还作为福州大学龙舟队成员代表学校参加中华龙舟大赛、福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国内外赛事并屡获佳绩。

笃志前行,深入求索

几乎每个中国孩子都有一个成为科学家的梦想,而这份梦想成为了郭焱民人生的指引。在老师的启蒙下,郭焱民大二就加入实验室开始从事深度学习与人机交互研究,并作为当时实验室唯一的学生作者参与发表了一篇SCI论文。这一经历让他对基础科学的兴趣日益浓厚,他深刻意识

自己的研究不能止步应用端,而应从基础机理层面进行深挖。这一思路促使他在硕士阶段选择了物理电子学作为专业,并计划从设备的工作原理、物理机制等问题入手,探索科技创新的源泉。

在研究生阶段,他利用“石头发电”,并研发可以在恶劣环境中使用的PM0.3的主动空气过滤系统。正是这种对绿色、清洁能源的执着追求,让他在科研道路上不断突破自我,并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他作为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发表中科院一区TOP期刊2篇,且仍有2篇文章在审。同时在导师的指引下,他在Nano-Micro Letter、Advanced Science、Nano Energy、Nano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有独立审稿经历,专业性和严谨性得到了编辑和其他审稿人的认可。他的努力不仅体现在个人科研上,还在教学和团队合作中展现了积极的贡献。他协助导师指导了三名本科生完成毕业设计,并且成功通过答辩,这三名同学如今已追随郭焱民成了实验室的一员,继续在科研上力求新的突破与进展。

攻坚克难,勇攀高峰

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他深知挑战不可避免,然而面对困难,他始终选择迎难而上。特别是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后,他迎来了学术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转折。为了迈入更深层次的基础科学学习,他的课程内容涉及许多之前从未接触过的领域,如固体物理、光电子技术等复杂专业课。面对这些全新的知识和概念,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凭借坚韧的毅力,在多个方面展开自我突破。通过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自学相关内容,补充基础理论,他不仅迅速适应了新的学术环境,更在两个学期的课程学习中保持了专业第一的成绩。最终,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了专业唯一的一等学业奖学金,并获得了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这些奖项不仅是对他努力的肯定,更是对他科研潜力的充分认可。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类科研项目,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创新为课题组带来了新的方向和思路。

乐于奉献,齐心拼搏

除了在学业和科研上的全力以赴,他还积极参与各级各类活动,并在志愿服务中奉献自我。在福建省博物院、美岐小学、沈锡纯美术馆等多个志愿服务岗位上,他的身影频繁出现。这些志愿服务的经历不仅丰富了他的个人阅历,锻炼了沟通能力与组织能力,更展现了其作为一名新时代优秀学生团员的使命与担当。在中国航天大会期间,他获评了优秀志愿者的称号,个人经历更是作为福州大学的代表选送团省委报道。文体竞赛方面,他作为福州大学龙舟队的成员,代表学校参加了中华龙舟大赛、福州国际龙舟邀请赛、中国大学生龙舟锦标赛等多项国内外赛事。通过他与队友的共同努力,为学校多次斩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数项。

无论是在科研道路上的坚定前行,还是在课余活动中的积极奉献,亦或是在文体竞赛中的奋勇拼搏,郭焱民都始终坚持“责任与使命并行”的人生理念,力求在专业领域、社会责任、国家需要三方面都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力量。


倪涵涛

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

倪涵涛,男,汉族,2004年10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福州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应用物理学专业本科生,现任福州大学物信学院2022级应物01班班长、物信学院排球队队长。本科期间,绩点、综测排名始终位居专业第一,连续五次获校综合奖学金一等奖,曾获2024年度宝钢奖学金(全校仅5位)、2023-2024学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学术科研方面,积极参与各项学科竞赛与科研项目,获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全国二等奖、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等多个奖项,负责福建省物理学科联盟大创项目一项和校级SRTP项目一项。

秉心而行,追光不息

初次接触物理的那一刻,倪涵涛便被这门充满神秘与奇迹的学科深深吸引。随着不断地学习与探索,对物理的热爱逐渐升华,从最初的好奇心到对知识的渴望,这份热情的起点,源自他对物理世界的深刻兴趣与无限好奇。在课堂上,他以谦逊的心态,专心听讲每一个物理原理,力求将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中的现象联系起来,逐渐加深对物理的理解与掌握。而在实验室里,他将这份对物理的热爱转化为行动,通过亲自设计与实施实验,深入探索自然规律的奥秘。他深知,物理学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公式和定律,它更是一种解读世界、发现真理的智慧与力量,这份力量驱使他追求更高的学术目标,勇敢探索未知的领域。

严谨治学,致知力行

倪涵涛深知学习是大学生活的核心,他始终以高度责任感和坚定目标投入其中。连续五个学期,他的绩点、综测均稳居榜首,平均绩点达3.91,20门科目达到95分,电路分析更是斩获满分。凭借这样出色的成绩,他在2024年7月成为全校宝钢奖学金唯一特等奖推荐人选,同年9月以学院顺位第一荣获国家奖学金,还连续五次获校级一等奖学金。

除了专注学业,他还踊跃参加学科竞赛。2024年8月,作为福州大学代表队队长,他在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中带领团队勇夺全国二等奖。他积极拓展跨学科领域,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先后斩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国二)、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福建省赛区一等奖等近10项跨学科大奖。在创新实践方面,2023年9月,他凭借《强肌计划——穿戴式肌肉康复检测装置》项目,在第九届福建省“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银奖。

倪涵涛始终将科研作为理想目标,紧跟学科前沿。2024年10月起,他牵头主持《磁力齿轮系统的动力学分析与传动研究》,获评福建省物理学科联盟大创项目(全校仅三项获评)。同时,他参与陈叶鸿教授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子项目《受驱动JC模型中的临界现象研究》,在导师指导下撰写论文,目前论文已基本完成。此外,他还负责SRTP项目《基于多模腔光力系统的纠缠路由研究》,深入探索量子纠缠及新型量子通信实现路径。

砥砺前行,不负韶华

在班级和社会工作中,倪涵涛担任2022级应用物理学01班班长,高效统筹班级事务,组织10余次主题班会及各类活动。他所组织的志愿活动累计总志愿时长超100小时,在班委民主测评中满意率位居第一。担任2024级新生班导期间,他也为新生提供了全方位指导。在文体活动方面,作为物信学院排球队队长和福州大学排球队队员,他带领球队获得振奋杯第四名的成绩。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作为一名物理学专业的本科生,他对未来充满了憧憬与期待。“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倪涵涛将通过不断学习,掌握物理学的基本原理与发展趋势,逐渐积累知识,拓宽视野,树立明确的理想与信念,将奋斗与学习作为青春力量的源泉,让增强专业能力成为他不断追求卓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