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工 下载专区 福州大学官网

榜样福大

国奖达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榜样福大 - 国奖达人 - 正文

“福大榜样”说|星耀国奖⑩:钟璐英、朱予涵、李琦、林心怡、向至尚、吴荣榜、张江杰、易华章

发布日期:2025-07-23浏览量:

在数字浪潮奔涌的时代,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的青年们正用代码书写未来,他们以数据为笔,以算力为墨,在技术与人文的交汇处,描绘着独有的科技图景。本期“福大榜样”说,带你走进这群"技术理想主义者"的世界,看他们如何用代码改变现实,用智慧温暖时代。


钟璐英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钟璐英,女,汉族,1999年10月生,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3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共党员。她既是国家奖学金、福建省优秀论文一等奖的获得者,又是福州大学校运会26枚金牌的“传奇选手”,同时还在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400米项目中获得第四名。在学术与体育的赛场上,她凭借着“难以超越”的坚持与奋斗,为同学们做好带头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青年党员,她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融入自己的学习、科研与社会实践中,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以坚定的信念与拼搏的精神,诠释着全面发展的青春风采。

潜心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科研追梦人”

作为一名专注于计算机科学前沿研究的博士生,钟璐英在学术道路上始终保持着求知的初心。她专注于联邦图学习技术,致力于通过创新研究为实际应用提供深远价值,已发表11篇高质量论文,其中7篇为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于INFOCOM、SIGKDD、TNNLS等顶级国际会议与期刊。在她心中,科研不仅是对未知的探索,更是一种使命感的体现。她始终谦虚求学,不断提升自我,凭借着卓越的学术成绩,她获得了福州大学硕士新生入学奖学金一等奖、硕士中期奖学金一等奖,以及多次一等、二等、三等综合奖学金。这些荣誉见证了她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卓越的决心。

赛场争锋,不断超越自我的“体育先锋”

钟璐英作为一名热爱运动的选手,她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在校运会上共获得26枚金牌,并在福建省大学生运动会中斩获400米第四名。她的奋斗历程不仅展现了对体育的热爱,也彰显了她对“拼搏精神”的深刻理解。凭借着在赛场上的突出表现,钟璐英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福大最难追的女生”,这个称号不仅是速度的象征,更是她对追求卓越、勇于挑战的真实写照。每一次冲刺,都是她对自己极限的挑战;每一枚奖牌,都是她无数个日夜坚持的回报。钟璐英在赛场上的表现,深刻诠释了新时代青年党员勇于拼搏、敢于挑战的精神风貌。

奉献领航,社会责任担当的“志愿先锋”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钟璐英不仅在学术与体育上成就斐然,还始终以奉献社会为己任,积极履行党员的责任与使命。她曾多次被评为“校优秀共青团员”和“校精神文明先进个人”,并在学生工作中展现出出色的组织能力。她带领同学们在学术上互帮互助,在生活中携手并肩。2023年暑期,作为学生队长,她带领福州大学“青春筑梦数字中国”博士实践队,深入福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围绕数字化与“双碳”目标的结合,提出了切实可支持的见解和意见。她的志愿服务,贯穿于学术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了全方位践行“奉献、友爱、互助”的志愿精神。以青春之我,绽放奋斗光彩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党员。


朱予涵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朱予涵,女,汉族,1998年4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2022级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入选2024年度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博士生专项计划(首届);曾获2次国家奖学金、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2024)银奖等荣誉。科研能力突出,从事微流控生物芯片及超大规模集成电路EDA算法等方面研究,发表CCF A类期刊论文1篇、CCF A类会议论文1篇、中科院一区SCI论文2篇、中科院二区SCI论文1篇、ACM Trans系列论文1篇、CCF中文A类刊物论文2篇、CCF中文B类刊物论文1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担任2020级计算机学硕班班长及学院研会办公室部长,获福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等荣誉。

潜心学术,追求卓越

朱予涵从大学阶段便主动进入实验室,开始接触前沿科研工作。正是通过不断的实验探索和理论学习,她对科研产生了浓厚兴趣,并且选择了硕博连读,继续深耕她的领域。在硕博连读期间,她始终保持对科研的热情,勤奋钻研,刻苦攻关,逐渐在自己的研究领域中站稳了脚跟。她围绕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与微流控生物芯片EDA算法领域进行研究,在顶级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9篇论文,且获得了2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在学术上的努力与成就为她赢得了福州大学学术达人等多项荣誉。她始终秉持着“笃学、诚行、创新”的信念,不断在科研和学术工作中追求卓越,力求在微流控生物芯片设计自动化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

锐意创新,勇于探索

在科研攻关之外,朱予涵始终践行知行合一的理念,带领团队在科技竞赛中绽放光彩。2024年初,她组建“慧芯科技”团队,锚定生物芯片设计自动化领域,以“全集成微流控实验室”为突破口,开启创新征程。面对其他高校团队的强劲竞争,她带领团队成员日夜持续奋战,叩响各个领域专家的门扉,十余次方案推倒重来以及十余场模拟答辩的精心打磨,最终凭借《慧芯科技——全集成微流控“芯型实验室”》项目,先后斩获院赛铜奖、垂直路演冠军、校赛铜奖、省赛银奖,实现从理论创新到实践验证的完整闭环。

展望未来,开创新局

站在未来的起点,朱予涵满怀憧憬。她表示,未来的研究将继续紧跟前沿科技的发展,并力求在科研中为学术界带来更多创新性的成果。她将继续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务实的科研精神,推动微流控生物芯片的技术创新,为解决实际应用中的技术难题贡献力量。她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应用,在生物芯片技术的进步上做出积极贡献。无论在学术研究,还是在个人素质提升方面,她都始终保持着一种不懈追求的精神。在未来的道路上,她将继续坚定信念,保持初心,努力为我国的科技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李琦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研究生

李琦,男,汉族,1997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1班博士研究生。曾获得福州大学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博士研究生优秀新生特等奖学金。累计发表10余篇期刊会议论文,其中以第一作者和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发表论文4篇。

潜心科研,锐意进取

从大二起,李琦便以“敢为人先”的探索精神主动进入福州大学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开展科研训练,在刘文犀教授的指导下系统学习计算机视觉与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技术。研一期间,他攻坚克难,创新突破,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ICCV(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发表论文,实现学术生涯的首次突破。随着研究深入,他厚积薄发,博二下学期先后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ttern Analysis and Machine Intelligence (TPAM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Vision (IJCV)、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 (RA-L)等国际顶级期刊以第一作者与导师一作学生二作的身份发表论文3篇。

合作创新,成果丰硕

作为课题组大师兄,他协助导师为学弟学妹解答疑难,始终践行“独行快,众行远”的理念,以“传帮带”机制帮助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发表若干篇学术期刊和会议论文。此外,他积极参与跨学科合作,与合作者共同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合作论文包括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Information Forensics and Security (TIFS)、IEEE Transactions on Multimedia (TMM)、Pattern Recognition (PR)与计算机视觉领域顶级会议CVPR(Computer Vision and Pattern Recognition)等。

初心如磐,奋楫笃行

“摒弃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稳‘冷板凳’”。李琦常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嘱托自勉。未来,他将以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为指引,持续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不忘初心,奋勇争先,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林心怡

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心怡,女,汉族,1999年8月生,中共党员,就读于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2级计算机技术专业。研究生期间获2024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研究生中期一等奖学金、计算机学院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等荣誉。专注于学术研究,发表SCI一区论文1篇,研究方向为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置信规则库优化。作为ACM协同创新团队党支部纪检委员,认真履行党纪监督职责,积极组织并参与党支部学习活动,强化支部成员的纪律意识与政治素养,推动党风廉政教育深入开展。所在党支部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展现卓越的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感。

深耕科研,追求卓越创新

林心怡始终以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投身学术研究,专注于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置信规则库优化。她创新性地将图神经网络算法引入推理过程,显著提升了系统效率与准确性,为智能推理领域提供了新的方法论。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持续探索精神,林心怡以学生第一作者身份在SCI一区期刊《Information Sciences》发表研究性论文一篇。在科研攻关的同时,林心怡始终保持优异的学习成绩,先后获得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研究生中期一等奖学金等荣誉。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拓宽知识视野。面对前沿技术挑战,她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通过持续提升综合素养,为未来学术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躬身力行,践行初心使命

作为ACM协同创新团队党支部的纪检委员,林心怡认真履行监督职责,积极参与支部工作,助力所在党支部荣获福建青年五四奖章集体,展现卓越的团队精神与社会责任感。林心怡始终将服务奉献作为行动准则,多次参与校园内外公益和社会实践。她深知科技不仅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奉献精神同样不可或缺。用行动践行初心,以责任诠释青年担当。

勇立潮头,砥砺前行谱新篇

展望未来,林心怡将继续在科研道路上开拓进取,深化基于图神经网络的置信规则库优化研究。她计划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在顶级期刊发表更多高质量论文,为推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科研工作中,林心怡始终保持严谨求实的态度,每天坚持文献阅读和实验验证,认真对待每一个研究细节。她经常与学弟学妹分享研究心得,在思维碰撞中激发新的科研灵感。她期待通过持续的努力,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中实现更大价值,用奋斗的青春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篇章。


向至尚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

向至尚,男,汉族,2003年5月生,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1级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中共党员,2021级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工程本科生。成绩优异,获得2023-2024学年国家奖学金,曾获校一等奖学金3次、二等奖学金2次;现已推免至厦门大学;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担任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团委书记助理、学生会主席团成员,获评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暨扬腾奖学金,曾带领学生会组织策划如计算机青年牛牛汇、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纪念五四运动105周年暨协同育人表彰大会、遇见我和我的祖国校友师生礼赞中华大演说等学院特色品牌活动;深耕科创竞赛研究,曾获得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二等奖等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3项,1项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结项。

从心出发,代码筑梦

初高中时期,向至尚便对计算机世界充满好奇,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他扎根专业课堂,从简单的“Hello World”到复杂的算法逻辑,怀揣“用代码改变世界”的理想,他逐渐找到了自己未来努力的方向,那就是投身于中国人工智能的研究浪潮之中,为我国通用人工智能的建设贡献力量。

严谨治学,创新实践

他以“追求卓越”为学术准则,连续三学期保持综测第一,2023-2024学年获得国家奖学金。深耕科创领域,他作为团队ai负责人在ASC世界大学生超级计算机竞赛中斩获二等奖,累计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部级奖项3项;主持校级科研训练计划项目1项并成功结项。实验室的深夜灯火与赛场的思维碰撞,见证了他从“技术学习者”向“问题解决者”的蜕变。

担当奉献,凝聚青年力量

作为学生骨干,他始终以“服务师生、引领青年”为己任。担任学院学生会主席团期间,牵头策划“计算机青年牛牛汇”“五四运动105周年表彰大会”等品牌活动,搭建师生校友共话成长的平台;积极参加学院三下乡活动,以青春之声传递家国情怀。因表现突出,他获评学院2023年度“十佳大学生”暨扬腾奖学金。他坚信:“责任是成长的催化剂”,在服务中锤炼格局,在奉献中坚定信仰。

赓续前行,向“新”而生

站在人工智能浪潮之巅,向至尚对未来充满期待。研究生阶段,他将聚焦自然语言处理特别是国产大语言模型的研发,以“顶天立地”为科研准则:向下扎根,夯实理论基础,培养跨学科视野;向上生长,探索技术前沿,推动成果转化。他始终铭记福州大学“明德至诚,博学远志”的校训,立志以代码为笔,书写科技报国的青春答卷。“创新之路从无坦途,但心向星光者,必不惧长夜”,他将继续以奋斗为舟,驶向数字时代的星辰大海。


吴荣榜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

吴荣榜,男,汉族,2003年10月出生,中共预备党员,大学本科学历,现任福州大学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软件工程三班学习委员。曾获国家奖学金、福光奖学金、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F奖、福建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金奖等大小奖项20余项,取得多项科研成果,发表多篇计算机领域顶会和高水平会议论文。

勤学不怠,矢志争先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使命,也是他始终坚守的主阵地。入学以来,他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制定详细学习规划,每一个知识盲点都不轻易放过。凭借稳扎稳打的学习态度,他连续五个学期综合测评与绩点均为专业第一,先后荣获国家奖学金、福光奖学金等荣誉。在同学眼中,他不仅是专业第一,更是“学习灯塔”。担任学习委员、高数助教、学科小导师期间,他累计答疑数百人次,耐心分享笔记、讲解重点内容,得到同学们一致好评。

初识科研,不懈探索

科研之路并不平坦,但他从不畏惧挑战。大二上学期,他进入可编程网络实验室,从最初文献阅读困难、调试环境失败,到能够独立完成项目搭建与方案优化,他一步一个脚印,逐渐积累科研底气。在一个软硬件协同项目中,为提升系统延迟表现,他通宵十余次反复试验,最终方案优化幅度远超预期。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EI论文一篇,以第三作者发表CCF-B会议论文一篇,并有一篇CCF-B一作论文正在评审。与此同时,他主持一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并在可编程网络顶尖赛事网络技术挑战赛中荣获华东赛区三等奖。他深知科研非一日之功,而需长期坚持、不断打磨。他说:“真正热爱科研,是愿意在失败里一遍遍推翻重来。”

以赛为磨,厚积薄发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他深谙理论与实践并重的重要性。从大一起,他便积极投身各类学科竞赛,累计斩获省级及以上奖项二十余项。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他担任队长,连续三天带领队伍通宵作战,完成二十多页英文论文,最终荣获F奖;福建省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中,他以清晰的职业逻辑和前瞻的行业洞察,荣获金奖。他还曾参与算法设计、网络系统开发等多个方向项目,在实践中不断检验所学、开拓思路。

志愿服务,躬身力行

作为一名中共预备党员,他始终以高标准要求自我,在思想上坚定信仰,在行动中躬身力行。他始终坚信,青年不仅要有“科学梦”,更要有“社会心”。2024年寒假,他作为“数字护航古厝保护”社会实践队技术负责人,走访福州古厝十余处,调研历史背景、采集地图坐标,并主导开发福州古厝数字地图,得到学校和社区的一致好评。

回望来路,他从不自诩天赋过人,只愿把每一分热爱转化为脚踏实地的坚持。他把平凡的日常变成了坚定的理想,将“小我”的努力汇入“时代”的洪流。未来,吴荣榜将继续勇毅前行,不断突破自我、追求卓越,在青春的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  


张江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张江杰,男,汉族,2001年10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卓越班)2021级本科生,现任福州大学2021级计算机1班学生党支部书记,已推免至厦门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在校期间以综合排名第二的优异成绩稳居专业前列,斩获国家奖学金、华为奖学金等6项重要荣誉,累计四次获校一等奖学金。他参与国家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福建省二等奖、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大学生计算机创新作品赛福建省二等奖等6项省部级以上奖项,搭建个人技术博客平台发表笔记50余篇逾200万字,以卓越的学术能力与工程实践成果诠释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的成长轨迹。

学术为本,追求卓越

张江杰始终秉持“以勤为径,以志为舟”的学习理念,从以97分优异成绩转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始,便以系统性学习筑牢专业根基。28门核心课程达90分以上的成绩印证了他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他独创“理论-实践-分享”三位一体学习法,在自学后端开发技术栈的同时,学习了《CMU CS15213: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MIT 6.824:分布式系统》《NJU操作系统:设计与实现》等国内外优秀课程。为助力知识传承,他搭建个人技术博客系统整理计算机组成原理、操作系统、计算机图形学、编译原理等学科笔记,连续四学期担任校计算机辅导队成员,三门梅努斯学院课程助教,累计为300余人次课程辅导。

创新探索,勇攀高峰

在服务外包协同创新实验室的创新实践中,张江杰始终秉持“从工程中来,到系统里去”的攻关理念。他主导的“Knock Lock智能门锁”项目创新性采用MQTT协议与华为云IoTDA构建跨端通信架构,构建低延时、高可靠的跨端通信架构,获华为云社区技术贡献认证。在区块链领域,他带领团队完成“时伴–基于区块链的时间银行”智能合约开发,完成Hyperledger Fabric联盟链搭建与链码部署难题,相关成果获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福建省二等奖。基于对计算机系统的深度探索,他独立完成CMU CSAPP课程缓冲区溢出防护、通用缓存模拟等实验,并基于《MIT 6.824分布式系统》课程框架,开发了基于Raft共识算法的分布式键值存储系统。当前,他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聚焦大语言模型推理场景下的异构内存调度策略,探索HBM、DRAM、SSD多层级资源协同优化方案,为AI算力基础设施建设贡献青年智慧。

躬行实践,回馈社会

“代码书写青春,服务传递温度”是张江杰躬身实践的生动写照。担任班级团支书期间,他策划组织福建省革命历史纪念馆红色研学、福乐家园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党代会主题团课等系列活动,推动班团建设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担任班级党支部书记期间,建立“党员结对帮扶”机制,定期开展组织生活标准化建设,完善党员发展全流程培养体系。作为“互联网+”大赛、防疫督导活动志愿者,他累计服务250小时,在关键时刻彰显青年担当。在担任校计算机辅导队讲师与梅努斯学院课程助教期间,他针对计算机结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课程编写配套实验手册与操作指南,并采用案例驱动的教学方法,帮助百余名学生突破编程学习瓶颈。

“代码不止于运行,青春不困于当下”——从实验室的代码调试到技术社区的知识共享,从学科竞赛的激烈角逐到社会服务的温暖实践,张江杰始终以开拓者的姿态拥抱技术变革。他以系统化思维破解复杂工程问题,用创新性成果回应时代需求,在计算机系统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砥砺前行。未来,他将继续以“卓越”为灯塔,在数字中国的浪潮中谱写新时代青年的奋斗篇章。


易华章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生

易华章,男,汉族,2003年8月生,中共预备党员,现任计算机与大数据学院2021级计算机类5班团支书。该生成绩优异,曾获国家奖学金,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校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在各类竞赛中获得出色成绩,主持一项SRTP项目并顺利结项。积极参与学生工作,曾任校易班工作站副站长,作为主要负责人组织策划福州大学“一‘马’当先”知识竞赛等各类校级思想政治教育金牌活动。

勤学逐梦,知行求实

自踏入福州大学校门那一刻起,易华章便以满腔热忱追逐知识的光芒。在课堂上,他沉浸于计算机科学的奥秘,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不懈的努力,多次获得校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和校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并曾荣获国家奖学金,为自己的学业之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也深知,仅有课堂上的理论知识远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为此,他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通过实战演练不断提升自身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中,他与团队密切合作,利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锤炼出敏锐的逻辑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在ACM程序设计竞赛中,他更是经历了一次次严苛的编程挑战,从中汲取经验,不断优化算法,提升编程技巧;此外,他还参与了多项科技创新大赛,并作为负责人完成了一项SRTP项目。每一次激烈的角逐、每一次方案的推敲,都是他向自我极限挑战、不断超越自我的历练。这些比赛不仅为他提供了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的平台,也为他日后在技术创新和科研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躬身力行,履职尽责

在繁忙的学习之余,易华章从未放松对自我全面发展的追求。他曾担任校易班工作站副站长,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类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策划并主导了福州大学“一‘马’当先”知识竞赛、“早安福大”等校级金牌活动,用心构筑了同学们思想交流的平台,同时也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担任团支书期间,他全身心投入服务同学,为同学排忧解难,推动班级成员共同进步。为了确保每一项活动的顺利开展,在处理繁重的学习任务与学生工作时,他常常在深夜整理活动策划方案,在清晨准备团日活动材料。正是在这种不断磨砺中,他学会了如何高效地安排时间、提升沟通协调能力,也在实践中锤炼出了出色的组织管理才能。

矢志未来,敦行致远

每一次的磨砺都是成长的阶梯,每一份坚持都是通向成功的见证。易华章以志为未来导向,以行为奋斗力量,在未来的征途上绘出属于自己的精彩图卷。近期,他荣幸获得前往西北工业大学深造的机会,开启了全新的求知旅程。在这一全新的平台上,他将借助先进的科研设施与跨学科交流优势,为智能技术的创新应用贡献青春智慧。未来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但他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底色,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在未来的征程上书写属于自己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