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破译典籍里的文化密码,传递国际舞台的中国声音;在语言实验室追求卓越,用跨文化对话连接世界。这就是外国语学院的青年榜样——以语言为媒,担时代之责。
林子芊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子芊,女,汉族,2000年5月生,共青团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她学习锐意进取,在读期间成绩专业排名第一,获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特等奖及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专注学科前沿,以导师一作学生二作加通讯发表题为一类核心SSCI收录期刊论文1篇,三作发表一类核心SSCI收录期刊论文1篇;多次参加国际语言学学术研讨会。
坚持勤学,厚积薄发
尽管刚刚走入科研的道路,林子芊深知坚持与积累的重要性。自硕士入学以来,她精心规划学习生活,坚持每日晨读,深入研究学术文献,时刻保持学术敏锐度。在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优秀教师的指导下,她潜心钻研语言学及其应用领域,凭借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勤勉的学术态度,获得硕士研究生优秀新生奖学金特等奖、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奖学金一等奖。她深知科研成果源于学术积累,通过高效的时间管理和精准的课题设计,与导师沈彬副教授合作开展英语学习定向动机流的研究,成功发表了一篇一类核心SSCI收录期刊论文,实现了学术生涯的重大突破,彰显了其巨大的学术潜力。此外,在课堂学习上,她也始终保持优异的成绩,位列专业第一。
拓展视野,积极交流
广阔的学术视野与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学术研究至关重要。深刻认识到这点,林子芊主动投身于国际语言学学术研讨的浪潮中,参加了在2024年四川成都举办的第十届中国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国际研讨会,以及2023年山东济南举行的第八届中国二语习得研究高端论坛暨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二语习得专业委员会成立二十周年研讨会。在会上,她均携带着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精彩的论文汇报,并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评委及听众展开了深入的学术交流。这些宝贵的经历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她的专业素养,还让她对语言学研究有了更为全面和多元的认识。与此同时,林子芊还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导师的指导下她参与了多个二语习得相关学术项目,运用专业的视角对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并积极探索将研究成果应用于跨文化教育和语言教学领域的可能性。
挑战自我,永不言弃
在科研探索的旅程中,林子芊遭遇了多重挑战。特别是在运用SPSS进行量化数据分析时,面对庞大且复杂的数据集,她遭遇了分析上的困扰。即便完成了初步的数据分析,她也发现分析结果尚不够深入,难以全面揭示数据背后的深层含义。然而,面对这些困难,林子芊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在导师的耐心指导下,她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广泛查阅国内外相关领域的最新研究文献,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她不断优化实验设计,调整数据收集和分析的策略,以确保每一步都尽可能精确和有效。经过不懈的努力和多次的尝试,林子芊终于克服了数据分析的难题,成功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期刊。这次经历让她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科研的艰辛与价值,也让她更加坚定了在语言学研究领域持续探索的决心。
张心儀
英语专业本科生


张心儀,女,汉族,中共党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21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综合排名3/88,现已保研至中山大学国际翻译学院攻读翻译专业硕士口译专业。曾获国家奖学金;连续4学期获福州大学综合一等奖学金;累计获国家级奖项3项、省级奖项10项、校级19项。现任福州大学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前往团省委学校部实习1个月,曾任校团委实践部学生部长、校团委秘书处学生副部长和外国语学院党员服务站站长,获评福州大学2023年十佳学生干部,面向新生和基层团支部宣讲数十次,参与录制思政宣讲入库首届“我眼中的新时代”大学生实践类思政作品。连续4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时长超800小时,担任第七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志愿者、第61届HEEC志愿者等。
奋楫笃行,臻于至善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在张心儀看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扎根中沉淀,在奉献中升华,用持续的热爱回应时代的叩问。正如她在国家奖学金答辩会上所言:“若把青春比作长跑,我愿做那个始终向前、永不倦怠的奔跑者。”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在专业领域雕刻“极致
“语言是桥梁,更是使命。”对高考失利的张心儀而言,这句话是暗夜里的灯塔,更是她逆风翻盘的信仰。从转专业后排名第85名到稳居年级前3%,从连续4学期校一等奖学金到国家奖学金,再到成功推免中山大学英语口译专业,她用勇气和坚持证明“天道酬勤”。曾经的她,连课堂展示都紧张到声音发颤。镜子前的千百次练习,数千条口译训练录音,从表情到手势的精准雕琢,终将含羞草淬炼成向阳花,3项国家级奖项,9项省级学科竞赛奖项,张心儀在英语专业深耕,“听说读写译”全面开花。但是,没人能想象,全国英语口译大赛二等奖的奖状背后,是通宵模拟实战的录音文件;中国大学生英语辩论赛国家级一等奖的荣耀,藏着她对数千页辩题资料的拆解,满满当当的笔记,早已浸透了蜕变的重量。
当3.75/4.0的绩点、英语专业四级优秀、英语六级624分的成绩单与保研上岸通知并列时,那个曾为边缘绩点痛哭的少女终于释然。轻舟已过万重山,而她手中的船桨,正划向更浩瀚的远方。
从“学生骨干”到“青年引领者”
在服务中传递温度
福州大学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是张心儀的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学生骨干到校团委秘书处学生副部长,细致入微的文秘工作赋予了张心儀出众工作技能。在担任校团委实践部学生部长期间,张心儀配合团委老师,负责全校社会实践工作,举办“社会实践出征仪式”,工作期间福州大学团委获评社会实践类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29项。繁重的学生工作是她提升自我的挑战,磨练了平稳的心态,学会了统筹思维,为张心儀2024年进行福州大学学生会主席团竞选演讲打下坚实基础,成功以全场最高票当选校会主席团成员。此后,张心儀去到团省委学校部实习,出众的工作能力更收获到老师们的一致表扬。张心儀努力当好服务同学的“小齿轮”和畅通交流的“连心桥”,也在奉献自我的同时收获珍贵的情谊与无尽的感动:“印象深刻的事情有很多,在铜盘校区组织迎新志愿服务活动、举办各类朋辈学习经验分享会、在省青马班上和各高校学生会学习交流、前往浙江大学分享福大学生工作经验……。”
师长的帮助,同学的认可,都让她感到无比荣幸和幸运,也让她深深感受到自己与这座校园紧密相连:“虽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个体,但是我可以用自己的行动,能为同学们和师长们带来温暖,为校园建设做出贡献。这就是学生工作的意义。”
郑凯欣
德语专业本科生


郑凯欣,女,汉族,2003年5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21级本科生,学业成绩综合排名1/24,现已推免至武汉大学德语笔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曾连续多次获得校综合一等奖学金,获“开心学德语,开心过春节”德语VLOG创作挑战赛全国一等奖,“扎雅杯”全国德语配音比赛三等奖,“沪江杯”科技翻译大赛优秀奖等。曾担任福州大学德国印象协会社团社长、班级团支书与学习委员,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时长累计291小时。
厚德载物,心怀大爱
孔子曾言:“德不孤,必有邻。”在成长的道路上,郑凯欣始终将品德修养放在首位,秉持“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精神, 努力成为一个有温度、有深度的人。她坚持诚实守信,尊重师长,友爱同学。她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在实践中践行党员先辈的奋斗精神,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份子。她的努力获得了同学老师们的肯定,曾多次在校五四表彰大会上获得校三好学生、校优秀共青团员,以及院级十佳大学生等荣誉。
学海无涯,勇攀高峰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 郑凯欣深知唯有不断学习,方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因此,她始终保持着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课堂上专注听讲,课外积极参加各类各级专业竞赛活动。她的学习成绩与综合测评保持在专业前列,她每一步都走得脚踏实地,她相信只要敢于攀登肯于付出,就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在注重绩点努力学习的同时,她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活动,前六学期共获得五次校级一等奖学金,一次三等奖学金,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她努力的认可,更是激励她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她积极参加了学科竞赛,获得了6项国家级奖项,10余项校院级奖项。其中她在与其他来自一众顶尖高校的学生竞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外研社德语述新春比赛的全国一等奖。
躬身实践,砥砺前行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她积极为群众服务,在大一期间,她曾任校易班干事,大二担任班级团支书,积极开展各类团立项活动,兼任三下乡活动实践队队长。大三期间,她在准备保研的同时身兼数职,担任了校级社团德国印象协会社长、院级部门主要负责人与班级学习委员,这一年对她来说无疑是具有挑战的。她深知,学生工作不仅是服务同学的平台,更是培养团队精神与领导能力的舞台。
志愿同行,情暖人间
志愿服务是她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大一开始她就参加了红十字协会,她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从走进社区关爱弱势群体到参与旧衣物回收与公益活动,每一次志愿服务都让她深刻感受到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与满足。同时,更加坚定了她回馈社会、服务人民的决心。
清溪奔快,不畏青山
“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她正如那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向未来,无惧前方的任何阻碍。她以德修身,以学立身,以行践志,以爱传情,在青春的征程上书写了属于自己的华彩篇章。她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奋斗的生动诠释,更是对新时代青年责任与担当的深刻注解。未来,她将继续以坚定的信念与不懈的努力,迎接更多的挑战,创造更加精彩的明天。
陈煜力
德语专业本科生


陈煜力,男,汉族,2004年10月生,共青团员,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德语专业2022级本科生。曾获国家奖学金、学校一等奖学金、福州大学“三好学生”称号;第二届“德语之星”全国高校德语演讲比赛三等奖、2024年第三届“亚洲人物”摄影·写作大赛评委会二等奖、2023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C类)三等奖。
慢耕细作,知识之树茁壮成长
在外语学习的广阔天地中,陈煜力始终坚信学习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自大一入学起,他便以“细嚼慢咽”的态度对待每一门专业课程、每一次学习机会。他不急于求成,而是沉下心来,花时间深入理解知识,通过日积月累,逐步夯实了扎实的语言基础。正是凭借这份慢功夫,他在专业学习上取得了优异成绩,连续四个学期荣获学校一等奖学金,并在学校的五四表彰中获评“三好学生”称号,同时还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德语专业四级考试。
勤学慢思,荣誉之花悄然绽放
入学以来,他积极投身各类德语相关竞赛,收获颇丰。在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德语之星”全国高校德语演讲比赛中,他荣获三等奖。备赛过程中,他不仅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学会了与团队成员通力合作。此外,为撰写演讲稿,他与小组成员深入走访福州市的福文化街区和福文化博物馆,对福文化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慢工精研,学术之光熠熠生辉
他深知科研之路绝非一蹴而就,需秉持耐心、细心与恒心。大二学年,他便担任SRTP项目“地域文化视域下文创产品的创新探索——以福州市和汉堡市旅游景点文创产品为例”的负责人。在老师指导下,他与团队成员从选题、文献研读、田野调查到论文撰写,一丝不苟地完成每一个环节。尽管过程漫长且充满挑战,但这份“慢”让他学会了深入思考、严谨论证,学术之光也在其中熠熠生辉。
慢声细语,服务之心收获自我
在学生工作中,他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始终与老师、同学保持密切沟通,确保各项工作顺利推进。此外,作为德国印象协会干事,他积极参与并协助组织各类活动,如德语角、走进德国系列讲座等。这些经历不仅锻炼了他的组织协调能力,更让他学会了倾听与理解,懂得了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