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学工 下载专区 福州大学官网

榜样福大

国奖达人

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榜样福大 - 国奖达人 - 正文

“福大榜样”说|星耀国奖⑭:林涵雨、王海涛、林滨强、黄益雄、许婧妤

发布日期:2025-08-01浏览量:


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的青年学子们扎根大地,用地质锤解读岩石密码,以罗盘丈量矿脉走向。他们在实验室严谨求证,在野外风雨无阻,以专业和坚守诠释着新时代地质人的使命担当。


林涵雨

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涵雨,福州大学矿物加工工程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汉族,中共党员。曾获全国高校矿物加工工程实践作品大赛全国二等奖、“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等荣誉。入学以来,授权专利1件,另有2件专利实审。积极投身志愿服务,2024年度志愿服务时长28小时。

勤耕不辍,厚积薄发

林涵雨自本科以来积极参加科研训练与各类学科竞赛,主动投身科技创新实践。经过本科四年的刻苦求学与实践磨炼,他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收获成长,并立志完成从科学知识的“学习者”到前沿科技的“创造者”的蜕变。

在林涵雨看来,“勤耕不辍、厚积薄发”是这些经历的最佳概括。

在一次次科研训练中,林涵雨对待每一次实验严谨求实、一丝不苟;对待每一次模拟仿真,他力争不断提升模型的计算精度与一致性;对待前沿领域知识,他努力钻研,潜心学习。在积累了一定的科研成果后,林涵雨努力将这些成果搬向竞赛的舞台,向更多同行和评委们展示。

攻坚克难,硕果累累

林涵雨组建了“磁聚锂华”团队参与“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和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然而,竞赛的道路并不尽如预想的那般一帆风顺。有同行专家的认可,也有外行的不解和质疑。

面对各种各样的建议,林涵雨时常感到苦恼,但是他依然客观看待和分析每一个建设性意见,对项目不断进行优化。他带领同学们广泛地开展市场调查,更加聚焦于行业痛点,持续完善商业模式,并积极达成多项合作。一次次深入地探讨、一次次集思广益、一次次挑灯夜战,身心虽疲惫,却也受益匪浅。

终于,在学校、学院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同学们的不懈努力下,林涵雨所带领的项目作为学院首个创新创业项目斩获了“挑战杯”福建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为学院实现了在该项赛事金奖方面从零到一的突破。

笃行不怠,矢志创新

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来,林涵雨依旧保持着持续学习的热忱和持续追踪领域前沿热点问题的敏感性。正式踏入科学研究的大门,他积极向身边优秀的师兄师姐学习,参与实验设计和执行,协助进行模型搭建和机理分析,并立志将实验室最新的科研成果应用于指导现场工业化生产。目前已授权专利1件。

翻开研究生生涯的新篇章,林涵雨将继续砥砺前行,牢记科创报国之初心,持续学习、不断进步、拓宽视野、笃行不怠、谱写芳华。


王海涛

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王海涛,男,汉族,1999年9月生,中共党员,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2023级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现任2022级本科生兼职辅导员、院研会党建部负责人(副职)。现发表卓越期刊SCI论文2篇(JCR1区,累计影响因子10.6),1篇在投,截至目前累计撰写专利10余项,含授权5项,其中发明专利4项。在校期间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优秀学生干部”、福州大学“优秀共青团员”、福州大学“精神文明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10余项。

学术探索,勇攀科研高峰

自踏入学术殿堂的那一刻起,王海涛便怀揣着对采矿工程领域科研工作的无限热情。在张建智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他投身于科研项目的海洋,孜孜不倦地探索采矿工程的新理论、新技术。至今,王海涛已在卓越期刊SCI上发表两篇论文,它们如同学术天空中的璀璨星辰,位于JCR1区,累计影响因子高达10.6。这些成果不仅是他学术探索的足迹,更是他科研能力的有力证明。在专利领域,王海涛亦不遗余力,累计撰写了10余项专利,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实践应用,这是他创新能力的生动体现。

学生工作,服务同学成长

学术研究之外,王海涛亦投身于学生工作,担任2022级本科生兼职辅导员及院研会党建部负责人等职务。他曾担任班级班长、2021级班导、辅导员助理等职,始终以服务同学为核心,努力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作为兼职辅导员,他深入学生群体,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难题,助力他们更好地融入大学生活。在党建部的工作中,王海涛积极推动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党日活动,增强党员的党性修养,同时鼓励和引导优秀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党的事业培养更多的后备力量。

社会实践,践行社会责任

王海涛深知,作为研究生,不仅要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要在社会实践中践行社会责任。王海涛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如疫情期间的千人支教、环保宣传等,累计志愿时长达120小时。他将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支教、环保宣传、社会调研等活动,都是他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展望未来,王海涛将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用行动诠释责任,用成果回报社会。


林滨强

岩土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林滨强,男,汉族,2000年03月生,中共党员,就读于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2022级岩土工程专业,曾任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2022级研究生2班班长、研究生会党建部负责人(正职)。研究生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一等奖学金、福州大学优秀助研奖学金、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新生一等奖学金、福州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

学业为重,追求卓越

林滨强始终将学习视为首要任务。每一门课程他都认真对待,积极与老师和同学交流探讨,不断拓展自己的视野、知识和思维方式。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他的各门课程成绩优异,专业排名第一,获得了中期一等奖等多项奖学金。在毕业论文开题答辩中,他以充分的准备和深入的研究,获得了评委的高度认可,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和提升的过程。因此,林滨强不仅注重课堂知识的学习,还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相关领域的文献和书籍,参加学术讲座和研讨会,与同行们交流心得,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科研创新,勇攀高峰

科研是研究生阶段的核心任务之一。在科研道路上,林滨强潜心研究,刻苦钻研,不畏困难,勇于探索。以第一作者在 EI 卓越期刊《岩土力学》发表论文一篇,这是他科研道路上的一个重要成果。在研究过程中,他先后查阅了国内外相关领域学术文献400余篇,精读论文200余篇,也经历了无数次的实验失败和数据分析的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保持着对科研的热情和执着。

同时,林滨强还积极申请了一项国家发明专利,力求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为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科研工作不仅锻炼了他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更让他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和挫折,如何在困境中寻找突破。

学生工作,服务同学

在学生工作中,林滨强先后担任班级班长、学院研究生会党建部负责人(正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林滨强始终以服务同学为宗旨,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他积极组织举办多项党建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提高同学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党性修养。同时,他还承办了预备党员培训班,为党组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后备力量。在工作中,他注重团队协作,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优势,使得部门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获得了学校的好评。

认真负责的学生工作,使林滨强获得了校级 “优秀共青团干部” 的荣誉称号,这不仅是对他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他未来继续为同学们服务的激励。

生活自律,心怀感恩

在生活中,林滨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他注重自我修养的提升,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他也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同学们相处融洽,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林滨强尊重师长,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的经验和教诲使我受益匪浅。

林滨强孝敬父母,常怀感恩之心。他深知父母的辛勤付出和无私奉献,时刻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状况。在课余时间,林滨强经常与他们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和生活经历,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回顾研究生生涯,林滨强深感充实和满足。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林滨强相信,只要以青春力量,勇于追求,踔厉奋进,笃行不怠,梦想终将实现。


黄益雄

采矿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黄益雄,男,汉族,2000年06月生,共青团员,福州大学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2022级采矿工程硕士研究生,研究生就读期间获得国家奖学金、福州大学研究生新生一等奖学金及研究生中期优秀学业三等奖学金等荣誉。

学无止境,砥砺前行

学习,是一场永无止境的马拉松,需要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一刻起,黄益雄便深知学习是首要任务,始终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课堂上,他全神贯注,紧跟老师的思维,积极参与互动,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课后,他主动走进图书馆,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广泛涉猎专业书籍和文献,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对于专业课程,黄益雄不仅追求理论的扎实掌握,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每当遇到难题,他从不轻易放弃,而是查阅大量资料,反复思考,尝试从不同角度去解决问题。正是这份对学习的执着与热爱,研究生期间他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专业学业排名3/10,专业综测排名5/10。在学习的道路上,黄益雄始终坚信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每一次的努力和付出都让我离梦想更近一步。

科研探索,追求卓越

科研,是黄益雄研究生生活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怀着对未知领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索欲,他积极参与到课题相关科研项目中,通过查阅课题相关文献,他深入研究了当前研究课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为了准确的数据,黄益雄学习并运用多种数据采集工具,获取有价值的数据。在数据分析阶段,他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对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分析,试图找出影响准确性的关键因素。面对复杂的实际条件,通过不断调试参数,优化试验条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科研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遇到困难和挫折是家常便饭。但黄益雄坚信,只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探索和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突破。科研让他学会了独立思考,培养了他的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让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所学专业的魅力和价值。

现场实践,知行合一

除了理论学习和科研探索,黄益雄还积极投身于各类现场生产实践活动。矿业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研究的相关工作是无法脱离实际条件的。他熟知矿山安全生产法规和操作规程,参加矿山安全培训课程和应急演练。在矿山现场,他深入学习了通风系统、排水系统、提升系统等安全设施的运行原理和维护要求。同时,他参与了矿山环境监测工作,对矿区的大气环境要素进行了采样和分析。了解了矿山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等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措施。

通过这些矿业现场实践活动,黄益雄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提升了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培养了自己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吃苦耐劳的品质。这些宝贵的经历将激励他不断追求卓越,为矿业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许婧妤

资源勘查工程专业本科生

许婧妤,女,汉族,2002年12月生。中共党员,2021级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资源勘查工程本科生。曾获多次校综合奖学金,2次福州大学优秀共青团干部,1次福州大学三好学生,3次先进文明建设个人奖;曾获2024福州大学青年志愿服务项目银奖;获得第七届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地质技能综合应用二等奖;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地质技能大赛-岩矿标本鉴定二等奖。曾任紫金地质与矿业学院执行主席,现已推免至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海洋地质专业。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

在地质学的广阔天地中,每一步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正是这些挑战激发了地矿人探索的热情。地质精神,对许婧妤来说,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态度,更是一种生活哲学。每一次在图书馆的深夜灯火中,每一次在实验室显微镜下的细致观察,都是对未来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投资。她坚信,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才能在地质学的海洋中乘风破浪。

大三下学期,绩点4.0的成绩是坚持和努力价值的最好诠释。许婧妤深知,学术成绩只是学习成果的一部分,真正的知识来自实践的检验。地质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更是一门实践科学。在显微镜下,她观察过岩石的微观结构,分析过矿物的晶体形态,每一次的观察都让我对地质学的理解更加深刻。

每年的地质实习,都是许婧妤学习生涯中的亮点。她曾跋涉于崇山峻岭之间,亲手采集岩石样本,实地考察地质构造。在大自然的课堂中,她学会了如何将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地质现象相结合,这种结合让她对地质学有了更为直观和全面的认识。每一次的野外实习,都是一次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也是对所学知识的最好检验。

除了实验和实习,许婧妤还积极参与各种课程的课程汇报。在准备汇报的过程中,她学会了如何将复杂的地质概念简化为易于理解的语言,如何将枯燥的数据转化为生动的图表。这些汇报不仅锻炼了她的表达能力,也加深了她对地质学知识的理解。每一次站在讲台上,许婧妤都能感受到知识的力量,以及将知识传递给他人的快乐。

切磋砥砺,玉汝于成

地质学的学习之路虽然充满挑战,但每一步都让许婧妤更加坚定。她热爱地质学,热爱每一次的刻苦钻研,因为她知道,每一次的努力都是在为未来铺路。在地质学的世界里,她找到了自己的热情和方向,她将继续前行,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目前为止许婧妤已获得大大小小共计二十余项的奖项,包括今年九月在青岛举行的第七届全国地质技能大赛,在和队友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两项国家二等奖的不错成绩,也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对地质的选择。

春风化雨,星火相传

地质人的周围不仅仅是岩石和矿物,志愿活动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项。2011年,福州大学紫金矿业学院团委与紫金矿业集团团委共同发起开展“星火计划”——校企联合爱心志愿服务项目。许婧妤作为第十期的负责人,带领各位大学生志愿者为上杭县留守儿童和紫金集团外派员工子女进行爱心课外辅导,也收到了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将热爱带入实践,就不得不提到紫金学院最经典的科普讲解活动。为了将更多地质热情带给大家,也为了传播正确的地质科学知识,许婧妤曾前往校内校外各地进行矿物外展,也曾进入鼓楼区第三实验小学进行地质科普宣传。还曾连续两年参与三下乡活动,作为队长,围绕“地质主题”带领队员进行实地考察,很荣幸地获得了各大媒体的争相报道。

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指引我们行动的方向,激发我们前行的动力。在校期间,许婧妤始终坚守自己的信仰,热爱祖国,热爱党,这种深厚的情感和坚定的信念,让她在2022年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这是她人生中的一大荣耀,也是她继续前进的强大动力。

初心如磐,踵事增华

在学院内,许婧妤积极投身于学生工作,担任过多个职务,这些经历极大地丰富了她的校园生活,也让她深刻理解到学生工作的重要性。在她看来,学生工作是学有余力时的另一条赛道,它不仅能够让学生们在学习之余得到锻炼,更是一个服务他人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许婧妤学会了如何组织活动,如何协调团队,如何解决问题,这些技能对她未来的职业生涯无疑是宝贵的财富。

作为学生组织的负责人,许婧妤组织过多次学术讲座和文化交流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课余生活,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在服务同学的同时,她也在不断地学习和成长。她学会了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如何更有效地解决问题,如何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这些经历让她更加坚信,学生工作是在学术追求之外,锻炼自己、服务他人的另一个重要平台。它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领导能力,更能够培养我们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未来的日子里,许婧妤将继续秉持地质精神,坚定信仰,热爱祖国,热爱党,同时也会继续在学生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作用,服务同学,锻炼自己。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她能够为学院、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