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
执笔:李崇富 罗文东 刘海霞
内容提要
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去实现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是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的历史时刻,胡锦涛总书记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重温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关于全党和全国人民要长期艰苦奋斗的重要论述,要求全党结合新的实际坚持做到“两个务必”,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共产党人必须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完成党的历史使命的根本要求。
十六大闭幕不久,胡锦涛同志就带领中央书记处的同志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发表了题为《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重要讲话。讲话要求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重温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牢记毛泽东同志当年倡导的“两个务必”,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牢固树立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这对于全党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艰苦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针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在即、我们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新形势,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全党同志必须做到“两个务必”的著名论断,即“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两个务必”是我们党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抵制剥削阶级腐朽思想侵蚀的重要思想武器。几十年来,我们党依靠它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不断推进了建设和改革事业。在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并为此作出了全面战略部署之后,胡锦涛同志要求全党同志牢记“两个务必”,重提“艰苦奋斗”,这就抓住了推进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的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性质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坚决的、始终推动运动前进的部分。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85页)列宁也指出:“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列宁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4卷,第38页)是艰苦奋斗,还是贪图享乐,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剥削阶级政党的显著区别之一。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是享乐哲学,而无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则是奋斗哲学。共产党人必须把大公无私,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奋斗作为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
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使命决定了共产党人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卷,第283页)以往的革命与运动都是以一种私有制代替另一种私有制,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马克思主义政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则是要彻底消灭私有制,彻底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人类的解放。这是人类历史上空前艰难的事业,必须经过全世界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才能实现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工人阶级为了谋取自身的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必须经过长期的斗争,必须经过一系列将把环境和人都加以改造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卷,第60页)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艰苦奋斗都是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政治品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我们党从建立那天起,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毛泽东同志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卷,第809页)邓小平同志把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任务概括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最高准绳。”(《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57页)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论党的建设》,第505页)牢记党的宗旨和坚持艰苦奋斗二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事业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搞社会主义才几十年,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还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坚持不懈地艰苦奋斗。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全党同志既要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并身体力行艰苦奋斗精神。这种精神是革命取得胜利所必需的,如果丢掉这种精神,党的事业就会失败。鉴于此,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甚至“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卷,第1438页)。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也曾多次要求全党同志和领导干部要坚持艰苦奋斗,要有那么一种拼命精神。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正如胡锦涛同志所强调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体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一个重要法宝。”“不论我们党取得什么样的成就,都必须长期艰苦奋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色和宗旨”。
艰苦奋斗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经受考验的根本要求
如何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成为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也是我们党面临的更大的考验。当年,毛泽东同志把从西柏坡前往北京建立新中国,称为“进京赶考”;现在,胡锦涛同志将我们党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视为“这场考试的继续”。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考验,就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
从国际环境看,国际局势发生了冷战结束以来最为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国际局势总体缓和的基础上,局部紧张、动荡的情况仍将继续;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各种思潮相互激荡。我们要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趋利避害,要有效地防范和抵御各种腐朽思潮的侵蚀,要有效地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进行“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要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
从国内情况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这种深刻的变化给党的建设带来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我国的改革开放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仍有许多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还面临着各种困难和风险。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经济、科技、国防实力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党中央高瞻远瞩,洞悉目前存在的问题,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我们只有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始终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
从党的自身状况看,我们党从建党初期只有几十个党员的小党,成为现在拥有6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党在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由于许多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再加上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侵蚀等,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世界观改造,理想信念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由于市场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中有滋长蔓延之势,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在一部分党员、干部那里被淡忘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不能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能不能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对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是一个现实的考验。
从我们的国情和党所面临的新的历史任务看,完成十六大所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需要全党和全国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改革开放20多年特别是近13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勃勃生机,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六位,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综合国力也大大提高。但是在成绩面前,有人以为可以享受太平之乐,用不着艰苦奋斗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尽管我们已顺利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也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一步。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们必须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才能巩固和提高小康水平。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的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更需要艰苦奋斗。
艰苦奋斗精神的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与社会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我们今天讲艰苦奋斗,并不是说要人们再去过清苦生活,也不是要否定合理的物质利益。艰苦奋斗所要反对的是脱离国情,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消费和奢侈浪费。从物质层面看,艰苦奋斗要求人们的消费节制在合理的限度内,与社会生产水平相适应;从精神层面看,艰苦奋斗是指不畏艰难困苦、锐意进取、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为了人民的利益甘于奉献的思想品德。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特色,充实新的思想内容。那种认为艰苦奋斗是老一套、已经过时了的想法是错误的,也是很有害的。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我们今天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是要大力提倡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作风,发扬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而努力奋斗。
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党风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纲领、路线的外在体现,艰苦奋斗的作风则集中反映了党的精神风貌,是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赖以形成并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江泽民同志告诫我们,“坚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要作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论党的建设》,第533页)党在十五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议》把“坚持艰苦奋斗,反对享乐主义”作为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胡锦涛同志强调,“艰苦奋斗既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工作作风,又是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的思想作风,是共产党人应有的政治品质。”要把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不但需要有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而且还需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需要从党员干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上去提高党风建设的水平。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抵制享乐主义的侵蚀,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胡锦涛同志指出,“对于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来说,保持和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说到底就是牢固树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基于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坚持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党涌现了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等一批“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的好干部;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蜕变,则会使人成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俘虏,导致在物欲上贪得无厌,作风上腐化堕落,丧失党性人格,走向歧路。全党同志都要在实践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牢固树立艰苦奋斗的思想,磨练艰苦奋斗的意志,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重、自励。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权力观,克服官僚主义,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首先是高级干部要率先垂范。现在一些党员干部置人民的利益于不顾,不是富而思进,而是讲排场、比阔气,搞一些沽名钓誉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甚至走上了贪污腐化的道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之所以丧失政权,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领导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腐败现象,脱离了群众,最终被人民所抛弃。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胡锦涛同志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艰苦奋斗贵在长期坚持,重在刻苦实践。只有长期坚持,勤于实践,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幸福观,发扬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奢侈享乐既是消极颓废的表现,也是腐败现象产生和蔓延的温床。树立正确的苦乐观、幸福观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确立对快乐和幸福的正确认识,而且要以之指导实践,真正为社会、为人民谋福利。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这深刻揭示了艰苦奋斗对党和国家的事业以及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我们共产党人都应该永葆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磨练意志,廉洁自律,自觉地抵制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歪风邪气,自觉地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在新世纪新阶段,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责任编辑:学生工作处)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