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州大学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党建引领”“队伍入驻”“学生参与”“文化建设”“条件保障”“数字赋能”六个维度,构建学生社区育人新生态。
党建引领, 打造“旗帜堡垒”的组织链
一是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引领有力。福州大学成立党委书记、校长担任双组长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一站式”学生社区工作纳入学校年度党政工作要点、相关责任清单;将学生社区党建纳入全校党建体系和任务规划,成立全省首家学生社区兼合党委、学生社区党校,建立校党委副书记兼任社区兼合党委书记,校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学生工作部部长兼任社区兼合党委副书记,宣传、后勤等9个部门负责人兼任社区兼合党委委员的社区党建组织架构,形成校党委领导下“部处—社区—院系”协同的党建工作机制。
二是发挥先锋作用,组织建设有力。福州大学建立学生党员社区报到服务制度,报到率达100%;依托社区党校,以楼宇兼合党支部为单元,全覆盖开展党纪学习教育;做好楼宇党员信息建档,完善“学生社区—楼宇—楼层”三级学生党员网格化管理体系,建立线上线下责任岗、先锋岗、工作坊等机制,大力培树先进典型,把学生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学生党员培养成骨干。
队伍入驻, 打造“三全育人”的供应链
一是坚持“一线规则”,践行“四下基层”。福州大学制定《领导干部联系学生社区工作要求和职责》,转变“学生求助找上门”为“领导干部下社区”,做好学生的“勤务员”。
二是培育“明德导师”,为生“点灯照路”。福州大学设立学生社区“明德导师”,并纳入学校荣誉体系。福州大学领导、党政干部、专业教师在学生社区举办专题辅导报告会、微党课活动,组建社区党校讲师团,多方面、多层次向学生讲授党的创新理论;打造9个辅导员工作室,开展问题导向专项研究和实践探索;聘任专业教师、企业高管等为社区导师,开展思想引领、生涯规划、心理辅导等活动。
学生参与, 打造“多元育人”的生态链
一是构建社区服务“大生态”。福州大学建成“1+7”学生社区共享活动空间,形成以“一站式”服务中心为纽带,以社区党校、学业支持、青年发展、传统文化、创新实践、健身运动、生涯规划七个主题的共享活动空间为节点,依托主题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形成多元育人的社区服务“大生态”。
二是建设小区共享“小生态”。福州大学以片区共享活动空间为主节点,辐射各楼宇党团活动室、积极心理工作坊(心灵驿站)等学生活动场所,构建片区共享“小生态”;搭建线上预约系统,将片区共享空间及138间学生活动室面向全校学生开放预约使用,自2024年5月以来,累计预约使用8000余人次。
文化建设, 打造“学生参与”的价值链
一是创建示范社区,厚植文明之根。福州大学深入开展学生社区文明示范片区创建,探索实施学生公寓卫生安全责任区、社区卫生包干区建设与检评制度;持续丰富“书香社区”内涵,设置“跟着总书记读好书”读书角,开展读书分享、旧书漂流等活动,让阅读真正走进社区。
二是实施润心计划,筑牢文化之基。福州大学推进学院社区品牌文化建设,举办学生社区“大福”文化节、春节会客厅等活动;营造社区优良学风,邀请校内外优秀队伍进社区开展学术交流、职业指导及系列讲座等活动;举办学生社区体育文化节、宿舍文化大赛等活动,进一步凝练社区文化特色。2019年以来社区文化品牌活动共获得全国级荣誉6项、省级荣誉3项。
条件保障, 打造“生为首位”的服务链
一是双线服务贴心办,为生解忧零距离。福州大学压实社区服务中心职能,学工、后勤、团委、保卫、财务等多部门入驻“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面向全校学生提供56项线上线下相关业务,自2023年10月以来,已累计服务学生5000余人次。同时,福州大学变“坐诊”为“出诊”,实施社区“接待日”制度,实现学生事务“一次办”“网上办”“掌上办”“就近办”。
二是管理体系网格化,学生自治育英才。福州大学完善“学校—小区—住楼辅导员—楼层长—宿舍长”五级社区网格化管理体系,成立楼宇委员会、学生社区委员会等学生自我管理组织,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意识;组建“学业小导师”“朋辈心理辅导”团队,线上线下帮扶互助;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定期开展“我为社区建言献策”等活动,不断完善社区功能,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区治理体系。
数字赋能, 打造“众智成城”的信息链
一是数智服务,上线“马上就办”接诉即办平台。福州大学推动“智慧校园”学生端一站式服务系统建设,开发16个数字化应用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数字化服务,推动社区信息化应用为师生需求减负、为管理服务赋能;推进建成“马上就办”学生接诉即办平台,建立“部门(学院)接诉办诉—效能督办—纪检监察”全链条保障办结的工作流程,全天候畅通学生问题诉求反馈渠道,打造新时代高校版本的“枫桥经验”。
二是技术赋能,打造社区“大思政青年智库”团队。福州大学开展社区学生“大思政智库”建设,邀请专业教师指导,利用学科特长和数字技术开展调查研究,为社区身边小事出谋划策。